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5-17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生成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27-39页 |
2.1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2 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0-34页 |
2.2.1 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概念基础 | 第30-31页 |
2.2.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常用平台 | 第31-32页 |
2.2.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驱动因素 | 第32-33页 |
2.2.4 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33-34页 |
2.3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众互动生成模型 | 第34-37页 |
2.3.1 基于活动理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模型 | 第34-36页 |
2.3.2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模型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参与机制研究 | 第39-59页 |
3.1 文献综述 | 第39-40页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0-43页 |
3.2.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40-41页 |
3.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41页 |
3.2.3 动机理论 | 第41-42页 |
3.2.4 技术接受理论 | 第42-43页 |
3.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参与动因分类及分析模型 | 第43-46页 |
3.3.1 社会驱动维度 | 第43-44页 |
3.3.2 技术驱动维度 | 第44页 |
3.3.3 个体驱动维度 | 第44-45页 |
3.3.4 参与动因与互动生成行为的整合分析模型 | 第45-46页 |
3.4 基于百度百科的用户参与机制实证研究 | 第46-58页 |
3.4.1 百度百科简介 | 第46页 |
3.4.2 实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6-48页 |
3.4.3 问卷的设计 | 第48-50页 |
3.4.4 数据的收集 | 第50-52页 |
3.4.5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2-54页 |
3.4.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54-56页 |
3.4.7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互动机制研究 | 第59-78页 |
4.1 网众互动行为概述 | 第59-60页 |
4.2 文献综述 | 第60-63页 |
4.2.1 关于网众互动模式的研究 | 第60-62页 |
4.2.2 关于互动过程中用户角色的研究 | 第62-63页 |
4.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互动机制 | 第63-66页 |
4.3.1 互动过程 | 第63页 |
4.3.2 互动模式 | 第63-65页 |
4.3.3 互动中的用户角色 | 第65-66页 |
4.4 常见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 | 第66-68页 |
4.4.1 维基百科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 | 第66页 |
4.4.2 SNS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 | 第66-67页 |
4.4.3 百度知道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 | 第67-68页 |
4.5 基于百度百科的网众互动行为实证研究 | 第68-77页 |
4.5.1 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4.5.2 研究设计 | 第69-70页 |
4.5.3 数据分析 | 第70-75页 |
4.5.4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75-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机制研究 | 第78-98页 |
5.1 知识组织理论基础 | 第78-79页 |
5.1.1 知识组织概述 | 第78页 |
5.1.2 知识组织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 第78-79页 |
5.2 文献综述 | 第79-82页 |
5.2.1 知识组织研究现状 | 第79-80页 |
5.2.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微观知识组织变迁 | 第80-82页 |
5.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特点及技术 | 第82-87页 |
5.3.1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知识组织的特点 | 第82-83页 |
5.3.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知识组织技术 | 第83-87页 |
5.4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机制 | 第87-92页 |
5.4.1 知识的微观结构 | 第87页 |
5.4.2 知识的演化机制 | 第87-88页 |
5.4.3 知识的关联机制 | 第88-89页 |
5.4.4 知识的聚合机制 | 第89-92页 |
5.5 基于维基百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知识组织研究 | 第92-97页 |
5.5.1 维基百科概述 | 第92-93页 |
5.5.2 维基百科知识创建与组织原理 | 第93-94页 |
5.5.3 维基百科中的知识组织技术 | 第94-96页 |
5.5.4 维基百科知识组织的不足及建议 | 第96-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机制研究 | 第98-113页 |
6.1 文献综述 | 第98-100页 |
6.1.1 网众互动生成资源的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 第98-99页 |
6.1.2 网众互动生成资源的质量监控研究综述 | 第99-100页 |
6.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框架 | 第100-108页 |
6.2.1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 | 第100-101页 |
6.2.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框架 | 第101-108页 |
6.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框架及策略 | 第108-112页 |
6.3.1 影响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 第108-109页 |
6.3.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框架 | 第109-110页 |
6.3.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策略 | 第110-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13-114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附录 | 第125-12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