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第10-1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3 研究路径 | 第11-12页 |
1.4 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公司治理结构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 第13-14页 |
2.2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5页 |
2.2.3 股权制衡理论 | 第15-16页 |
2.3 对国内外学者公司治理结构所做研究的综述 | 第16-19页 |
2.3.1 关于股权制衡的研究综述 | 第16页 |
2.3.2 关于内部人控制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3.3 关于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7-19页 |
第3章 东北高速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6页 |
3.1 东北高速治理的基本概况 | 第19-22页 |
3.1.1 东北高速沦为ST前后 | 第19-21页 |
3.1.2 东北高速治理结构的基本状况 | 第21-22页 |
3.2 东北高速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3.2.1 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 | 第22-23页 |
3.2.2 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23-24页 |
3.2.3 公司内部组织功能失效 | 第24页 |
3.2.4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第24-26页 |
第4章 对东北高速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4.1 根本原因—国有产权主体缺位 | 第26-27页 |
4.2 政治原因—地方政府的利益之争 | 第27页 |
4.3 制度原因—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 | 第27-28页 |
4.4 文化原因—高权距和“中庸”的儒家文化 | 第28-29页 |
第5章 基于案例的研究结论、建议及启示 | 第29-33页 |
5.1 基于案例公司的研究结论 | 第29页 |
5.2 本研究对案例公司关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 第29-31页 |
5.2.1 引入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东北高速的股权投资 | 第29-30页 |
5.2.2 建立面向市场的公司高管选拔和退出机制 | 第30页 |
5.2.3 建立完整的授权、审批和风险控制机制,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 第30-31页 |
5.3 本研究对其他类似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 | 第31-33页 |
启示一:大力发展多投资者主体参与投资,加速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 第31页 |
启示二:加快推进公司高管聘用和解聘的市场化机制 | 第31-32页 |
启示三: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 | 第32-33页 |
第6章 本文总结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33-35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33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