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平话名词后缀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桂北平话概述 | 第9-14页 |
一、桂北平话地区概况 | 第9-10页 |
二、桂北平话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一、词缀研究的发展 | 第14-17页 |
二、词缀研究的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9-21页 |
一、本文的材料来源 | 第19-20页 |
二、本文“名词后缀”的界定 | 第20页 |
三、本文研究的名词后缀的范围 | 第20页 |
四、本文常用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桂北平话的“-子”缀 | 第22-46页 |
第一节 “-子”缀的形式特点 | 第22-32页 |
一、“-子”缀的文白异读 | 第23-28页 |
二、“-子”缀的音变 | 第28-30页 |
三、“-子”缀的语音对应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子”缀的构词特点 | 第32-42页 |
一、“-子”缀构词的音节特点 | 第34-36页 |
二、“-子”缀构词的语义分布 | 第36-42页 |
第三节 “-子”缀的语义演变 | 第42-46页 |
第三章 桂北平话的“-儿”缀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儿”缀的形式特点 | 第46-50页 |
一、桂北平话“-儿”缀形式特点 | 第46-48页 |
二、汉语方言“-儿”缀形式特点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儿”缀的构词特点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儿”缀的语义演变 | 第53-58页 |
第四章 桂北平话的“-头”缀 | 第58-73页 |
第一节 “-头”缀的形式特点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头”缀的构词特点 | 第60-66页 |
一、表人体部位 | 第61-62页 |
二、表人、动物 | 第62-64页 |
三、表物体、器具 | 第64-66页 |
四、表方位 | 第66页 |
第三节 “头”缀的语义演变 | 第66-73页 |
第五章 桂北平话的性别标记词缀 | 第73-97页 |
第一节 性别标记词缀的形式特点 | 第73-80页 |
第二节 性别标记词缀的构词特点 | 第80-90页 |
一、表人名词 | 第81-84页 |
二、表动物名词 | 第84-87页 |
三、动物的泛称 | 第87-88页 |
四、植物名词 | 第88-89页 |
五、无生名词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性别标记词缀的语义演变 | 第90-97页 |
一、同类属泛化 | 第90-92页 |
二、跨类属泛化 | 第92页 |
三、动植物名词中的虚化 | 第92-94页 |
四、非生命体物名词中的虚化 | 第94-97页 |
第六章 桂北平话“-子”缀计量分析 | 第97-106页 |
第一节 词缀分布及数量统计 | 第97-98页 |
第二节 词汇相关性分析 | 第98-106页 |
一、方言点之间的词汇一致性数据分析 | 第99-100页 |
二、方言点之间的词汇差异性数据分析 | 第100-101页 |
三、方言点之间的词汇相关性数据分析 | 第101-10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附录 | 第11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