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1.1 传信范畴 | 第16页 |
1.1.2 传信标记 | 第16-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范围 | 第19-33页 |
1.2.1 国外传信标记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2 国内传信标记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2.3 “X说”的传信功能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2.4 研究范围 | 第32-33页 |
1.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33-3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1.3.2 语料来源 | 第33-35页 |
第2章 现代汉语演绎传信标记“X说”研究 | 第35-56页 |
2.1 现代汉语演绎传信标记“X说”界定 | 第35-36页 |
2.2 演绎传信标记“X说”的特征 | 第36-44页 |
2.2.1 韵律特征 | 第36-40页 |
2.2.2 结构特征 | 第40页 |
2.2.3 语义特征 | 第40-44页 |
2.3 演绎传信标记“X说”的功能 | 第44-56页 |
2.3.1 句法功能 | 第44-47页 |
2.3.2 语用功能 | 第47-56页 |
第3章 演绎传信标记“按说”与“照说”的比较研究 | 第56-95页 |
3.1 “按说”与“照说”的性质界定 | 第56-59页 |
3.1.1 传信范畴与传信标记 | 第56页 |
3.1.2 演绎传信标记“按说”与“照说” | 第56-59页 |
3.2 “按说”与“照说”的语义特征 | 第59-67页 |
3.2.1 推理理据的通识义 | 第59-61页 |
3.2.2 推理命题的反叙实义 | 第61-62页 |
3.2.3 “说”的语义特征 | 第62-65页 |
3.2.4 色彩义 | 第65-67页 |
3.3 “按说”与“照说”的句法功能 | 第67-69页 |
3.3.1 “按说”与“照说”的句法分布 | 第67-68页 |
3.3.2 “按说”与“照说”的句类分布 | 第68-69页 |
3.4 “按说”与“照说”的语用功能 | 第69-76页 |
3.4.1 系联功能 | 第70-72页 |
3.4.2 传信功能 | 第72-73页 |
3.4.3 评价功能 | 第73-75页 |
3.4.4 语体分布 | 第75-76页 |
3.5 “按说”与“照说”的词汇化 | 第76-95页 |
3.5.1 词汇化历程 | 第77-86页 |
3.5.2 词汇化程度 | 第86页 |
3.5.3 词汇化条件 | 第86-90页 |
3.5.4 词汇化机制 | 第90-93页 |
3.5.5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联性 | 第93-95页 |
第4章 现代汉语转述传信标记“X说”研究 | 第95-125页 |
4.1 现代汉语转述传信标记“X说”界定 | 第95-96页 |
4.2 转述传信标记“X说”的特征 | 第96-109页 |
4.2.1 韵律特征 | 第96-100页 |
4.2.2 结构特征 | 第100-101页 |
4.2.3 语义特征 | 第101-109页 |
4.3 转述传信标记“X说”的功能 | 第109-125页 |
4.3.1 句法功能 | 第109-116页 |
4.3.2 语用功能 | 第116-125页 |
第5章 转述传信标记“据说”“听说”“传说”的比较研究 | 第125-169页 |
5.1 “据说”“听说”“传说”的性质界定 | 第125-130页 |
5.1.1 传信范畴与传信标记 | 第125页 |
5.1.2 转述传信标记“据说”“听说”“传说” | 第125-130页 |
5.2 “据说”“听说”“传说”的韵律特征 | 第130-133页 |
5.2.1 非普通重音性 | 第130-131页 |
5.2.2 韵律独立性 | 第131-132页 |
5.2.3 语气延宕性 | 第132-133页 |
5.3 “据说”“听说”“传说”的语义特征 | 第133-146页 |
5.3.1 信源不明义 | 第133-135页 |
5.3.2 言者转述义 | 第135-138页 |
5.3.3 不确信义 | 第138-140页 |
5.3.4 超预期义 | 第140-144页 |
5.3.5 传信义与动作义的消长 | 第144-146页 |
5.4 “据说”“听说”“传说”的句法功能 | 第146-153页 |
5.4.1 句法分布 | 第146-151页 |
5.4.2 线性位置 | 第151页 |
5.4.3 时体标记 | 第151-153页 |
5.5 “据说”“听说”“传说”的语用功能 | 第153-157页 |
5.5.1 衔接功能 | 第153-154页 |
5.5.2 传信功能 | 第154-155页 |
5.5.3 评价功能 | 第155-156页 |
5.5.4 免责功能 | 第156-157页 |
5.6 “据说”“听说”“传说”的传信梯度 | 第157-159页 |
5.6.1 传信梯度序列 | 第157页 |
5.6.2 传信梯度成因 | 第157-158页 |
5.6.3 传信梯度证明 | 第158-159页 |
5.7 “据说”“听说”“传说”的词汇化 | 第159-169页 |
5.7.1 词汇化历程 | 第159-164页 |
5.7.2 词汇化条件 | 第164-165页 |
5.7.3 词汇化机制 | 第165-167页 |
5.7.4 副词化程度 | 第167-169页 |
第6章 演绎与转述传信标记“X说”的比较研究——以“按说”与“据说”为例 | 第169-186页 |
6.1 共时特征 | 第169-183页 |
6.1.1 语音弱化 | 第169-172页 |
6.1.2 语义主观化 | 第172-176页 |
6.1.3 句法去范畴化 | 第176-180页 |
6.1.4 语用强化 | 第180-183页 |
6.2 历时演变 | 第183-186页 |
6.2.1 词汇化历程 | 第183页 |
6.2.2 词汇化条件 | 第183-184页 |
6.2.3 词汇化机制 | 第184-185页 |
6.2.4 副词化程度 | 第185-186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86-191页 |
7.1 主要内容 | 第186页 |
7.2 研究结论 | 第186-188页 |
7.2.1 共时特征 | 第186-188页 |
7.2.2 历时演变 | 第188页 |
7.2.3 类别比较 | 第188页 |
7.3 研究心得 | 第188-190页 |
7.3.1 语言事实之准绳 | 第189页 |
7.3.2 互动研究之必要 | 第189页 |
7.3.3 真实语料之价值 | 第189-190页 |
7.4 努力方向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2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