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研究的目标及选题意义 | 第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0.2.1 国外 | 第12-13页 |
0.2.2 国内 | 第13-16页 |
0.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礼貌、礼貌表达方式及其性别差异 | 第17-33页 |
1.1 礼貌及礼貌表达方式 | 第17-20页 |
1.1.1 积极礼貌 | 第19页 |
1.1.2 消极礼貌 | 第19-20页 |
1.2 为何通常说女性“更有礼貌”? | 第20-26页 |
1.2.1 显性声望/隐性声望 | 第20-23页 |
1.2.2 语言与女性地位 | 第23-24页 |
1.2.3 语言与社会关系 | 第24-26页 |
1.3 特内哈怕的女性表达礼貌的方式 | 第26-30页 |
1.4 马达加斯加的礼貌方式介绍 | 第30-32页 |
1.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女性的语言与男性的语言差别—在不同性别的交谈中,礼貌表达方式代表成员身份的不同 | 第33-59页 |
2.1 女性说话方式的协调——合乎礼貌理论 | 第33-46页 |
2.1.1 话题发展 | 第34-35页 |
2.1.2 极少回应 | 第35-38页 |
2.1.3 同时发言 | 第38-43页 |
2.1.4 推测情态 | 第43-44页 |
2.1.5 附加问句 | 第44-46页 |
2.2 男性使用的交流策略——礼貌的“黑暗面” | 第46-59页 |
2.2.1 独白和话题转移 | 第47-50页 |
2.2.2 沉默和缺少言语反馈 | 第50-53页 |
2.2.3 言语攻击 | 第53-57页 |
2.2.4 男性对话的风格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表达礼貌语言上的对比 | 第59-89页 |
3.1 问卷调查 | 第59-69页 |
3.1.1 调查材料 | 第59-64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64页 |
3.1.3 调查结果统计 | 第64-69页 |
3.2 问卷调查分析 | 第69-87页 |
3.2.1 同性间研究 | 第71-77页 |
3.2.2 异性间研究 | 第77-81页 |
3.2.3 表扬的话题与社会性别 | 第81-87页 |
3.3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汉语的礼貌用语与性别差异——话语分析 | 第89-116页 |
4.1 录音调查 | 第89-90页 |
4.1.1 调查对象 | 第89-90页 |
4.1.2 录音及分析的过程 | 第90页 |
4.2 录音调查分析 | 第90-114页 |
4.2.1 中国女性说话的方式——符合礼貌理论 | 第90-107页 |
4.2.1.1 话题发展 | 第91-98页 |
4.2.1.2 极少回应 | 第98-101页 |
4.2.1.3 同时发言 | 第101-107页 |
4.2.2 中国男性说话的方式——语言的竞争性 | 第107-114页 |
4.2.2.1 独白和话题转移 | 第107-109页 |
4.2.2.2 沉默和缺少言语反馈 | 第109-111页 |
4.2.2.3 言语攻击 | 第111-114页 |
4.3 小结 | 第114-116页 |
结语 | 第116-120页 |
5.1 本文的总结 | 第116-117页 |
5.2 本文特点与今后研究方向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1 | 第128-134页 |
附录2 | 第134-136页 |
附录4 | 第136-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