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人力资源管理 | 第17页 |
2.1.2 供应链管理 | 第17页 |
2.1.3 博弈论 | 第17-18页 |
2.1.4 人力资源供应链 | 第18-20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1 人力资源供应链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2.2 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机理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2.3 人力资源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2.4 特定行业的人力资源供应链研究综述 | 第23页 |
2.2.5 宏观视角的人力资源供应链研究综述 | 第23页 |
2.3 研究评述及展望 | 第23-26页 |
2.3.1 关键环节的理论构建工作仍然较为滞后 | 第24页 |
2.3.2 缺乏相关技术与其他理论的辅助支撑 | 第24-25页 |
2.3.3 研究视角单一 | 第25页 |
2.3.4 宏观角度的人力资源供应链还未形成系统 | 第25-26页 |
3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现实依据及模型 | 第26-36页 |
3.1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可能性 | 第26-30页 |
3.1.1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基本前提 | 第26-27页 |
3.1.2 稳中趋好的劳动力市场是根本保障 | 第27-30页 |
3.1.3 大数据的发展是技术支撑 | 第30页 |
3.2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 | 第30-34页 |
3.2.1 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3.2.2 企业离职率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2.3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3.2.4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现状分析 | 第34页 |
3.3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结构模型 | 第34-36页 |
4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 第36-53页 |
4.1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博弈框架提出 | 第36-37页 |
4.1.1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与博弈论的关系研究 | 第36页 |
4.1.2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博弈方法选择 | 第36页 |
4.1.3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博弈框架 | 第36-37页 |
4.2 企业与单一主体的博弈分析 | 第37-49页 |
4.2.1 企业与供人单位的博弈分析 | 第38-40页 |
4.2.2 企业与用人部门的博弈分析 | 第40-43页 |
4.2.3 企业与竞争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43-47页 |
4.2.4 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 第47-49页 |
4.3 五大主体博弈的综合分析 | 第49-53页 |
5 企业主导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对策建议 | 第53-63页 |
5.1 做好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前期准备 | 第53-55页 |
5.1.1 正确认识人力资源供应链 | 第53页 |
5.1.2 明确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构建原则 | 第53-54页 |
5.1.3 明确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的基本步骤 | 第54-55页 |
5.2 完善对供人单位的管理 | 第55-58页 |
5.2.1 精准识别供人单位特征 | 第55-56页 |
5.2.2 建立对供人单位的选择评估体系 | 第56-57页 |
5.2.3 建立对供人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57-58页 |
5.3 提高用人部门规划与配置能力 | 第58-60页 |
5.3.1 加强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 | 第58页 |
5.3.2 提高用人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能力 | 第58-59页 |
5.3.3 提高用人部门人力资源配置能力 | 第59-60页 |
5.4 积极有序参与竞争 | 第60页 |
5.5 营造氛围争取政府支持 | 第60-61页 |
5.6 建立人力资源供应链支撑辅助体系 | 第61-63页 |
5.6.1 建立人力资源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 第61-62页 |
5.6.2 建立人力资源供应链风险管控体系 | 第62页 |
5.6.3 建立人力资源供应链信息网络体系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4-65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4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