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 ·城轨车辆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城轨车辆空调送风道系统的特点 | 第13-15页 |
|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调风道内颗粒沉积的影响 | 第16-19页 |
| ·颗粒物沉降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管道内颗粒物沉降的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 ·管道内颗粒沉降的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风道内颗粒物的运动机理分析 | 第25-37页 |
| ·空调风道系统与颗粒物 | 第25-27页 |
| ·调风道内气溶胶颗粒物的特性 | 第25-26页 |
| ·颗粒物在空调风道系统的扩散过程 | 第26-27页 |
| ·风道内颗粒物的受力分析 | 第27-33页 |
| ·重力和浮力 | 第28页 |
| ·曳力 | 第28-29页 |
| ·布朗力 | 第29-30页 |
| ·剪切(Saffman)升力 | 第30页 |
| ·热泳力 | 第30页 |
| ·附加质量力 | 第30-31页 |
| ·巴赛特(Basset)力 | 第31页 |
| ·颗粒受力分析 | 第31-33页 |
| ·风道中颗粒物的动力学特性 | 第33-34页 |
| ·风道内气流运动 | 第33页 |
| ·风道内颗粒物的运动 | 第33-34页 |
| ·风道颗粒物的沉降 | 第34-36页 |
| ·沉降速度 | 第34页 |
| ·颗粒与风道壁面的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 ·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37-52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实验系统 | 第37-44页 |
| ·实验系统搭建 | 第37-39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9-41页 |
|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41-44页 |
| ·实验方案及步骤 | 第44-46页 |
| ·实验工况 | 第44-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 ·测试断面风速及压力分布 | 第46页 |
| ·主风道内颗粒沉积规律 | 第46-47页 |
| ·不同沉降面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风道内空气流速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风道内壁面粗糙度对颗粒沉积规律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不同测点粒径分布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的数值模拟 | 第52-65页 |
| ·风道内颗粒沉降的数值模拟模型 | 第52-53页 |
| ·数学模型建立 | 第53-57页 |
| ·连续相流场的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 ·离散相运输模型 | 第56-57页 |
| ·粒子的湍流扩散 | 第57页 |
|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7-58页 |
| ·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 ·连续相流场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 ·离散相边界条件 | 第59页 |
| ·DPM模型求解过程 | 第59-60页 |
| ·模型验证 | 第60-64页 |
| ·连续相模型验证 | 第60-63页 |
| ·离散相模型验证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沉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 ·静压腔内壁面颗粒沉积率 | 第65-66页 |
| ·粒径对颗粒在风道内沉积率的影响 | 第66-70页 |
| ·各粒径颗粒在风道内不同壁面的沉积率 | 第66-70页 |
| ·粒径对颗粒在风道内沉积率的影响 | 第70页 |
| ·粒径对颗粒在风道内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 ·风道内沉降颗粒的清理建议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