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一)基于就业前景的考虑 | 第9页 |
| (二)基于国家政策的考虑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一)人才培养模式 | 第10-11页 |
|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第11页 |
| (三)转型 | 第11页 |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三)相关述评 | 第14页 |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的要素及理论 | 第16-19页 |
|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 第16-18页 |
| (一)教育理念 | 第16页 |
| (二)培养目标 | 第16页 |
| (三)课程设置 | 第16页 |
| (四)教学方式 | 第16-17页 |
| (五)教学管理制度 | 第17页 |
| (六)评价机制 | 第17页 |
| (七)各要素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 (一)内外部关系规律说 | 第18页 |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的关系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及现状 | 第19-25页 |
| 一、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19-20页 |
|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 (一)本科专业方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21页 |
| (二)本硕连读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页 |
| (三)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 (四)特色班级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23页 |
| (五)定制计划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3页 |
| 三、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 | 第25-43页 |
| 一、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 第26-36页 |
| (一)调查设计及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 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缺点 | 第36-43页 |
| (一)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 第36-40页 |
| (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点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对策 | 第43-48页 |
| 一、教育理念向拔尖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 | 第43页 |
| 二、分流培养改革课程设置 | 第43-45页 |
| (一)学校教师方向 | 第43页 |
| (二)教育科研方向 | 第43-44页 |
| (三)教育行政管理方向 | 第44页 |
| (四)职后培训教师及资格证培训教师方向 | 第44-45页 |
|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 第45页 |
| 四、注重实践活动及社会服务职能 | 第45-46页 |
| (一)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 第45-46页 |
| (二)推广社会服务职能 | 第46页 |
| 五、加强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1 | 第52-56页 |
| 附录 2 | 第56-57页 |
| 附录 3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
| 发表论文 | 第60页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页 |
| 荣获奖励 | 第60页 |
| 实践经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