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城市发展与城市触媒 | 第9页 |
| ·郊区新城建设 | 第9-10页 |
| ·地铁站点综合开发的触媒作用 | 第10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地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10-11页 |
| ·影响我国地铁站触媒效应的条件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2-14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差异性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2 城市触媒概念及理论体系 | 第17-31页 |
| ·城市触媒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城市触媒的产生原因 | 第17页 |
| ·城市触媒的概念 | 第17-18页 |
| ·城市触媒的类型 | 第18-20页 |
| ·本质类型 | 第18页 |
| ·表象形式 | 第18-20页 |
| ·城市触媒特性 | 第20-22页 |
| ·触媒反应的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 ·触媒反应的运作过程 | 第22页 |
| ·触媒反应机制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 ·城市触媒理论的应用案例 | 第23-26页 |
| ·密尔瓦基市区辉煌大道开发案 | 第23-24页 |
| ·日本国铁大阪站对城市空间的催化作用 | 第24-26页 |
| ·总结 | 第26页 |
| ·城市触媒理论在远郊发展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 ·我国郊区新城建设现状 | 第26-28页 |
| ·城市触媒理论指导远郊区发展的可行性 | 第28页 |
| ·地铁是地区发展的触媒 | 第28-31页 |
| ·地铁与城市触媒的关系 | 第28页 |
| ·地铁优秀潜质分析 | 第28-31页 |
| 3 地铁站及其周边地区规划表象特征 | 第31-46页 |
| ·我国地铁发展历程及状况 | 第31-34页 |
| ·发展总体概况 | 第31页 |
| ·北京地铁发展概况 | 第31-34页 |
| ·地铁线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第34-36页 |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36-37页 |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 ·研究范围 | 第36-37页 |
| ·触媒作用下地铁站及周边用地规划影响主要指标选择 | 第37页 |
| ·数据采集 | 第37-38页 |
| ·资料收集 | 第37-38页 |
| ·实际调研 | 第38页 |
| ·地铁站对周边用地的激发性研究 | 第38-43页 |
| ·促进用地建设内容的转变 | 第39-41页 |
| ·促进道路系统的优化 | 第41-42页 |
| ·促进建设量的增加 | 第42-43页 |
| ·地铁站对周边用地影响递减性研元 | 第43-44页 |
| ·地铁站对周边用地影响双面性研究 | 第44-46页 |
| 4 地铁站触媒特性及触媒过程塑造 | 第46-55页 |
| ·地铁触媒类型 | 第46-47页 |
| ·地铁站触媒类型 | 第46页 |
| ·地铁触媒类型的两面性 | 第46-47页 |
| ·地铁触媒作用机制 | 第47-48页 |
| ·地铁线路触媒传导机制 | 第47-48页 |
| ·站点激活反应机制 | 第48页 |
| ·触媒因子的选择及塑造 | 第48-51页 |
| ·区域触媒潜质分析 | 第49-51页 |
| ·触媒因子的确定 | 第51页 |
| ·触媒介质塑造 | 第51页 |
| ·触媒过程塑造 | 第51-53页 |
| ·发挥城市触媒效应 | 第51-52页 |
| ·引导触媒后续反应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5 地铁良乡大学城站触媒作用研究 | 第55-86页 |
| ·项目概况 | 第55-57页 |
| ·项目位置 | 第55页 |
| ·规划内容 | 第55-56页 |
| ·线路与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 第56-57页 |
| ·站点概况 | 第57-59页 |
| ·地铁良乡大学城站 | 第57-58页 |
| ·站点特殊性分析 | 第58-59页 |
| ·站点触媒类型 | 第59页 |
| ·站点区域控规及现状解读 | 第59-61页 |
| ·高教园区发展解读 | 第59-60页 |
| ·控规确定的规划理念 | 第60页 |
| ·控规确定的城市设计目标 | 第60-61页 |
| ·控规确定的空间结构 | 第61页 |
| ·站区触媒因子的选择 | 第61-70页 |
| ·触媒潜质分析 | 第61-62页 |
| ·区域活力要素分析 | 第62-65页 |
| ·触媒因子的确定 | 第65-70页 |
| ·塑造触媒反应介质 | 第70-73页 |
| ·触媒介质塑造目标 | 第70-71页 |
| ·触媒介质塑造原则 | 第71页 |
| ·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 第71-73页 |
| ·触媒策略的引入 | 第73-85页 |
| ·第一阶段——地区交通硬件条件的完善 | 第74-76页 |
| ·第二阶段——植入功能性建筑 | 第76-80页 |
| ·第三阶段——公共交通空间的再优化 | 第80-84页 |
| ·第四阶段——植入庭院空间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附录 | 第89-95页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