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缺失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8页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一)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8-9页
  (二) 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7页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4-16页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17-19页
  (一) 本文的研究难点第17页
  (二) 本文的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基本理论第19-33页
 一、 知识与隐性知识第19-22页
  (一) 知识的概念及分类第19-20页
  (二) 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第20-22页
 二、 学前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第22-25页
  (一)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类型第22-24页
  (二) 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第24-25页
  (三) 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第25页
 三、 隐性知识的产生与识别相关理论第25-27页
  (一) 隐性知识的产生第25-27页
  (二) 隐性知识的识别第27页
 四、 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相关理论第27-33页
  (一) 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方式第27-28页
  (二) 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第28-30页
  (三) 隐性知识转化理论与模型第30-33页
第三章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现状与问题第33-42页
 一、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表现第33-36页
  (一) 教学目标简单化第33-34页
  (二) 课程内容模式化第34-35页
  (三) 教学过程人为控制过度化第35-36页
  (四) 教学评估体系单项且固化第36页
 二、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原因第36-38页
  (一) 应试教育的弊端第36-37页
  (二) 学前教师专业性的不足第37页
  (三) 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第37-38页
 三、 隐性知识教育缺乏的弊端与影响第38-40页
  (一)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弊端第38-39页
  (二) 隐性知识缺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第39-40页
 四、 学前教育隐性知识各阶段存在的问题第40-42页
  (一) 隐性知识培养阶段第40页
  (二) 隐性知识传播阶段第40-42页
第四章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重新构建第42-57页
 一、 基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第42-48页
  (一)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第42-44页
  (二)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第44-45页
  (三) 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消除措施第45-48页
 二、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构建策略第48-52页
  (一) 学校层面隐性知识的构建策略第49页
  (二) 教师层面隐性知识的构建策略第49-51页
  (三) 儿童层面隐性知识的构架策略第51-52页
 三、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设计及形式第52-55页
  (一)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目标设计及原则第52-53页
  (二)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形式与方法第53-55页
 四、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效果评价第55-57页
第五章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案例研究第57-68页
 一、 《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教学案例第57-61页
  (一) 《小河马找长处》教学材料概况第57页
  (二) 《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的隐性知识缺失教学形式第57-59页
  (三) 《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的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第59-61页
 二、 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教学案例第61-64页
  (一) 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教学材料概况第61页
  (二) 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的隐性知识缺失教学形式第61-62页
  (三) 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的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第62-64页
 三、 《静夜思》古诗教学案例第64-66页
  (一) 《静夜思》古诗教学材料概况第64页
  (二) 《静夜思》古诗的隐性知识缺失教学形式第64-65页
  (三) 《静夜思》古诗的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第65-66页
 四、 隐性知识教学案例总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语第68-73页
 一、 研究结论评价第68-69页
 二、 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重建的建议第69-71页
 三、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第71-73页
  (一) 研究的局限性第71-72页
  (二) 研究的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书生主体性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下一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以H市本科院校教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