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黎英海的《唐诗三首》及其艺术特征 | 第10-21页 |
第一节 黎英海生平与《唐诗三首》创作背景 | 第10-11页 |
一、黎英海的生平及创作 | 第10页 |
二、《唐诗三首》的创作背景 | 第10-11页 |
1、中国艺术歌曲的沿革 | 第10-11页 |
2、《唐诗三首》的创作背景 | 第11页 |
第二节 《唐诗三首》诗词语言的规律以及韵律的结构方式 | 第11-14页 |
一、《唐诗三首》诗词语言的规律 | 第11-13页 |
1、《唐诗三首》诗词语言的平仄与声调之间的规律 | 第11-12页 |
2、《唐诗三首》诗词语言的押韵与韵部的运用规律 | 第12-13页 |
二、《唐诗三首》韵律的结构方式及诗词语言的配合 | 第13-14页 |
1、《唐诗三首》韵律的结构方式 | 第13-14页 |
2、结构方式与诗词语言的配合及变化 | 第14页 |
第三节 《唐诗三首》歌曲旋律的特征 | 第14-21页 |
一、《唐诗三首》中传统声腔及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 | 第14-18页 |
1、《春晓》中传统音乐福建“南音”的运用 | 第14-16页 |
2、《枫桥夜泊》中传统声腔的运用 | 第16-17页 |
3、《登鹳雀楼》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 | 第17-18页 |
二、《唐诗三首》旋律的西方作曲手法运用与传统的结合 | 第18-21页 |
1、《唐诗三首》在调性变化及调式发展中的运用 | 第18-19页 |
2、《唐诗三首》旋律变化音的运用及与传统音乐的结合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唐诗三首》的演唱技巧以及嗓音的技术分析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唐诗三首》演唱的“审美再创造” | 第21-23页 |
一、《春晓》的行腔及气息运用 | 第21页 |
二、《枫桥夜泊》的声腔及气息运用 | 第21-22页 |
三、《登鹳雀楼》的民间音调及气息运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字正腔圆”及“抑扬顿挫” | 第23-25页 |
一、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字正腔圆” | 第23-24页 |
二、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抑扬顿挫”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唐诗三首》嗓音的技术分析 | 第25-28页 |
一、《唐诗三首》嗓音技术中颤音的运用 | 第25-26页 |
二、男、女声部演唱《唐诗三首》的技术分析 | 第26-28页 |
1、男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26-27页 |
2、女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唐诗三首》中钢琴与声乐的关系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唐诗三首》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 | 第28-31页 |
一、《春晓》中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 | 第28-29页 |
二、《枫桥夜泊》中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 | 第29-30页 |
三、《登鹳雀楼》中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唐诗三首》中钢琴与声乐的结合 | 第31-35页 |
一、节奏互补 | 第31-32页 |
二、增加气势 | 第32-34页 |
三、引导旋律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唐诗三首》声音表现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35-37页 |
一、《唐诗三首》声音表现的内容 | 第35-36页 |
二、《唐诗三首》声音表现的形式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
附录 | 第40-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