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参数化建模与多目标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汽车车身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 第16-17页 |
·汽车车身轻量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7-31页 |
·轻质材料 | 第17-22页 |
·先进制造工艺 | 第22-25页 |
·车身结构轻量化分析与优化 | 第25-26页 |
·多目标优化设计与车身结构优化 | 第26-31页 |
·多目标优化 | 第27-30页 |
·多目标车身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白车身参数化建模 | 第34-48页 |
·隐式参数化模型构成元素 | 第35-37页 |
·基本构成元素 | 第35-36页 |
·高级构成元素 | 第36-37页 |
·模块化建模 | 第37-43页 |
·电池箱模块参数化建模 | 第37-39页 |
·发动机舱模块参数化建模 | 第39-40页 |
·地板模块参数化建模 | 第40-41页 |
·侧围和顶盖模块参数化建模 | 第41-43页 |
·白车身参数化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SFE_Concept 参数化模型的性能和特点 | 第44-47页 |
·模型变化的自由度高 | 第44页 |
·控制参数较少 | 第44页 |
·拓扑映射连接关系 | 第44-46页 |
·有限元模型自动快速生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参数化白车身性能分析与验证 | 第48-80页 |
·白车身低阶固有频率 | 第48-55页 |
·白车身低阶固有频率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白车身模态分析试验 | 第51-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试验仪器 | 第51-52页 |
·激励点和激励方式 | 第52-53页 |
·测量点位置 | 第53页 |
·测量结果 | 第53-55页 |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5页 |
·白车身刚度 | 第55-64页 |
·白车身刚度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 第56-57页 |
·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 | 第57-58页 |
·白车身刚度试验 | 第58-64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试验仪器 | 第60页 |
·弯曲刚度试验结果 | 第60-62页 |
·白车身扭转刚度试验 | 第62-64页 |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4页 |
·整车正面碰撞耐撞性仿真分析与验证 | 第64-79页 |
·整车碰撞有限元建模 | 第64-65页 |
·车身结构的正碰抗撞性能分析 | 第65-79页 |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算法 | 第66-68页 |
·碰撞能量分析和车身安全件的选取 | 第68-71页 |
·白车身结构抗撞性指标的提取 | 第71页 |
·整车正碰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1-73页 |
·乘员舱加速度及与试验对比 | 第73-75页 |
·门框变形量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5-76页 |
·前排乘员搁脚区侵入量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白车身结构灵敏度分析 | 第80-94页 |
·灵敏度分析方法概述 | 第80-81页 |
·白车身结构混合灵敏度分析 | 第81-85页 |
·安全件设计变量的贡献度分析 | 第85-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白车身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94-126页 |
·直接优化方法和间接优化方法 | 第94-95页 |
·非安全件轻量化优化设计 | 第95-102页 |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第96-98页 |
·非安全件轻量化优化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正面碰撞安全件轻量化优化设计 | 第102-124页 |
·试验设计 | 第105-109页 |
·近似模型方法 | 第109-119页 |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 第111-115页 |
·椭圆基函数神经网络 | 第115-116页 |
·模型误差评估 | 第116-118页 |
·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 | 第118-119页 |
·白车身安全件轻量化优化设计 | 第119-121页 |
·优化前后白车身性能对比分析 | 第121-124页 |
·轻量化前后白车身轻量化系数对比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26-130页 |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126-127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