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文本、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能力 | 第9-19页 |
(一) 文本的含义、结构及其意义 | 第9-12页 |
1. 文本的含义 | 第9页 |
2. 两种不同的文本观 | 第9-11页 |
3. 文本的结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本解读与文本解读理念 | 第12-14页 |
1. 文本解读 | 第12页 |
2. 文本解读理念 | 第12-14页 |
(三) 文本解读能力 | 第14-19页 |
1.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 第14-15页 |
2.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确定 | 第15-16页 |
3.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 | 第16-17页 |
4.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 第17-18页 |
5.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 第18-19页 |
二、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低下的具体表现 | 第19-27页 |
(一) 文本解读的缺席 | 第19-20页 |
(二) 文本解读的错误或偏差 | 第20-21页 |
(三) 侧重于对内容的解读和价值判断而忽视形式的分析 | 第21-22页 |
(四) 文本意义不确定性带来的多元解读泛化 | 第22-27页 |
1. 多元与一元的对立 | 第22-23页 |
2. 深与浅两难 | 第23-24页 |
3. 过度与不足的困境 | 第24-26页 |
4. 对文本主体性的消解 | 第26-27页 |
三、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一) 外部因素 | 第28-30页 |
1. 职前教育缺乏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系统培养 | 第28-29页 |
2. 职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不利的教学条件 | 第29页 |
3. 文本解读由“文本”向“读者”转向带来的困惑 | 第29-30页 |
(二) 自身因素 | 第30-34页 |
1. 缺乏文本解读意识 | 第31-32页 |
2. 欠缺理论知识素养 | 第32-33页 |
3. 无具体解读方法的指导 | 第33-34页 |
四、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高的标准 | 第34-36页 |
第一 准确有味 | 第34-35页 |
第二 深浅有度 | 第35页 |
第三 多元有界 | 第35-36页 |
第四 远近有章 | 第36页 |
五、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 第36-51页 |
(一) 区分教学性解读和文学性解读 | 第36-38页 |
(二) 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理念 | 第38-42页 |
1. 尊重作者的初衷 | 第38-39页 |
2. 尊重文本的客观性 | 第39-40页 |
3. 尊重读者的创造性 | 第40页 |
4. 尊重文化的渗透影响 | 第40-42页 |
(三) 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 | 第42-43页 |
(四) 文本解读的具体方法 | 第43-51页 |
1. 文本细读 | 第43-46页 |
2. 互文性解读 | 第46-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