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教学评价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一、引言 | 第13-19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三)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15-17页 |
| 2.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 | 第17-18页 |
| 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8-19页 |
|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 | 第19-27页 |
| (一) 教学评价的研究 | 第19-25页 |
| 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 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 3. 对以上综述的评析 | 第24-25页 |
| (二) 差异教学评价的研究 | 第25-27页 |
| 三、差异教学评价的内涵、特征与原则 | 第27-35页 |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30页 |
| 1. 评价 | 第27页 |
| 2. 教学评价 | 第27-28页 |
| 3. 个别化教学 | 第28页 |
| 4. 差异教学 | 第28-29页 |
| 5. 差异教学评价 | 第29-30页 |
| (二) 差异教学评价的特征 | 第30-32页 |
| 1. 差异教学评价是照顾和利用差异的评价 | 第30-31页 |
| 2. 差异教学评价是了解和关注全体学生的评价 | 第31-32页 |
| 3. 差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 第32页 |
| (三) 差异教学评价的原则 | 第32-35页 |
| 1. 发展性原则 | 第32-33页 |
| 2. 多样性原则 | 第33页 |
| 3.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3-35页 |
| 四、我国现行差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 | 第35-39页 |
| (一) 教学评价制度反思 | 第35-36页 |
| 1. 由重知识转变为追求能力 | 第35页 |
| 2. 由重横向比较转变为追求纵向比较 | 第35-36页 |
| 3. 由重共性转变为追求个性 | 第36页 |
| (二) 教学质量观反思 | 第36-39页 |
| 1. 改变传统教学质量观 | 第36-37页 |
| 2. 树立全面质量观意识 | 第37页 |
| 3. 建立不断发展的质量观 | 第37-39页 |
| 五、差异教学评价的策略 | 第39-56页 |
| (一) 多元化评价标准策略 | 第39-41页 |
|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 第40页 |
| 2. 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40页 |
| 3. 其他方面 | 第40-41页 |
| (二) 多元化评价目标策略 | 第41-43页 |
| 1. 学生的学习需要 | 第41-42页 |
| 2. 学习风格 | 第42页 |
| 3. 兴趣 | 第42-43页 |
| (三) 多元化评价主体策略 | 第43-46页 |
| 1. 教师评价 | 第43-45页 |
| 2. 学生评价 | 第45-46页 |
| (四) 多元化评价内容策略 | 第46-48页 |
| 1. 知识方面 | 第46-47页 |
| 2. 技能方面 | 第47页 |
| 3. 情感方面 | 第47-48页 |
| (五) 多元化评价方法策略 | 第48-52页 |
| 1. 导向性评价 | 第48页 |
| 2. 分层教学 | 第48-51页 |
| 3. 档案袋评价 | 第51-52页 |
| (六) 差异化作业 | 第52-56页 |
| 1. 开放性作业 | 第53-55页 |
| 2. 选择性作业 | 第55-56页 |
| 六、差异教学评价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