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一、引言 | 第15-32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5-17页 |
(二) 研究范围及主要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1.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1. 关于民国时期教育视导制度 | 第22-24页 |
2. 现代教育督导制度 | 第24-25页 |
3. 已有研究中的特点 | 第25-2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 制度分析法 | 第26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3. 历史比较法 | 第26-27页 |
4. 描述法和解释法 | 第27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7-32页 |
1. 社会角色理论 | 第27-28页 |
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8-32页 |
二、民国时期教育视导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2-45页 |
(一) 萌芽期(清末-中华民国建立) | 第32-35页 |
(二) 建立期(1912-1918) | 第35-40页 |
1. 部视学的初创 | 第35-37页 |
2. 地方视学的统一 | 第37-40页 |
(三) 发展期(1918-1949) | 第40-45页 |
1. 对三级视导网络的继承和完善 | 第40-41页 |
2. 视导制度的复兴与发展 | 第41-45页 |
三、路径依赖:教育视导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 | 第45-59页 |
(一) 路径的呈现 | 第45-51页 |
1. 新制度主义的引入:路径依赖理论 | 第45-47页 |
2. 渐进的演变:视导制度演变的路径 | 第47-51页 |
(二) 路径的分析 | 第51-53页 |
1. 视导序列的产生 | 第51-52页 |
2. 关键事件的确立与自我强化 | 第52-53页 |
(三) 路径的启示 | 第53-59页 |
1. 关于《教育督导条例》的内容梳理 | 第54-55页 |
2. 《教育督导条例》与1913年《视学规程》的对比分析 | 第55-59页 |
四、纽带角色:教育视导制度实施者的角色定位 | 第59-68页 |
(一) 纽带角色的内涵 | 第59-62页 |
1. 社会学视角切入:社会角色理论 | 第59-60页 |
2. 四种纽带角色的存在:视导制度中各个角色间的关系 | 第60-62页 |
(二) 扮演纽带角色的瓶颈 | 第62-64页 |
1. 对于视导制度实施者角色期待的复杂与多样 | 第62-63页 |
2. 视导制度实施者对自身角色领悟的不足 | 第63-64页 |
(三) 角色定位的启示 | 第64-68页 |
1. 建设督学团队 | 第64-65页 |
2. 出台督导工作细则 | 第65页 |
3. 提高督学人员纽带角色的扮演能力 | 第65-67页 |
4. 提高对督学人员评价的合理性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