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重叠的界定和本文的讨论范围 | 第15-22页 |
·对“重叠”概念的已有认识 | 第15-16页 |
·重叠的形式分类 | 第16-17页 |
·对普通话中不同类重叠现象性质的认识 | 第17-19页 |
·本文的讨论范围 | 第19-22页 |
第二节 重叠的已有研究成果 | 第22-26页 |
·跨语言中重叠式功能的考察 | 第22-25页 |
·重叠语义模式的解释 | 第25-26页 |
·国内关于重叠式功能的研究 | 第26页 |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 | 第26-30页 |
·语义地图模型 | 第26-27页 |
·重叠这一研究对象的独特之处 | 第27-29页 |
·语言库藏类型学理论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本文的材料来源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重叠式跨语言的多功能模式 | 第31-60页 |
第一节 名词性成分重叠跨语言的表义功能 | 第31-43页 |
·名词(包括代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 第31-38页 |
·量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 第38-41页 |
·数词重叠的表义功能 | 第41-42页 |
·数量词组重叠的表义功能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跨语言的表义功能 | 第43-52页 |
第三节 形容词和副词重叠式跨语言的表义功能 | 第52-53页 |
·形容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 第52-53页 |
·副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 第53页 |
第四节 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 第53-55页 |
·名词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 第53-54页 |
·动词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 第54页 |
·形容词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 第54-55页 |
第五节 对以上材料的两点思考 | 第55-59页 |
·重叠操作的跨语类性(cross‐ categoriality) | 第55-57页 |
·重叠式在负载数量、性状程度和时体义上的倾向性 | 第57-59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以“复数”和“反复”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 第60-104页 |
第一节 以“复数”义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 第60-79页 |
·功能点的确立 | 第60-64页 |
·重叠式负载的数量功能 | 第64-68页 |
·“各种各样”、“集体”、“同类事物”与“复数”义之间的关系 | 第68-73页 |
·性状义和复数、次第义和逐指性全量之间的概念联系 | 第73-78页 |
·以复数义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 第78-79页 |
第二节 与时体义有关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 第79-102页 |
·一些功能点的界定 | 第79-81页 |
·几组语义联系 | 第81-98页 |
·对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反观 | 第98-10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基于象似动因的其他功能之间的语义联系 | 第104-128页 |
第一节 重叠式负载的“反身”和“相互”功能 | 第104-116页 |
·反身和相互之间的语义联系 | 第104-107页 |
·民族语中重叠式负载反身和相互义的情况 | 第107-111页 |
·“反身”、“相互”与复数、反复义之间的关系 | 第111-116页 |
第二节 “极处”、“典型/原型”与“程度增强” | 第116-119页 |
·“极处”也是“典型/原型” | 第117页 |
·(属性/程度)增强——典型/原型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重叠与话题、条件和让步 | 第119-126页 |
·重叠式充当话题 | 第120-123页 |
·重叠式充当条件小句 | 第123-124页 |
·重叠式充当让步小句 | 第124-12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基于儿语模拟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 第128-154页 |
第一节 重叠式产生的又一动因:对儿语的模仿 | 第128-134页 |
·语音学的一些研究 | 第128-129页 |
·儿语习得上的表现 | 第129-131页 |
·与其他小称形式功能的一致性 | 第131-132页 |
·儿童语言可以进入成人语言 | 第132-133页 |
·“主体感染”的认知机制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小称范畴的功能图 | 第134-146页 |
·小称范畴的已有研究 | 第134-135页 |
·汉语方言中小称形式的功能图 | 第135-146页 |
第三节 重叠式的相关表现 | 第146-152页 |
·几种与小有关的重叠式的功能 | 第146-150页 |
·两种语言中重叠式的表现 | 第150-151页 |
·重叠式与儿化的紧密联系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重叠式的逆向操作——去重叠化 | 第154-164页 |
第一节 一些语言实例 | 第154-161页 |
·汉语方言举例 | 第154-160页 |
·藏缅语举例:哈尼语中的重叠缩减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重叠缩减操作的后果 | 第161页 |
第三节 关于重叠缩减的存在范围 | 第161-16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七章 重叠、对称与并列 | 第164-181页 |
第一节 对称结构的表义功能 | 第164-168页 |
第二节 对称:位于重叠和并列结构之间 | 第168-174页 |
·一端:更接近重叠 | 第169-172页 |
·另一端:更接近并列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重叠和并列之间的联系 | 第174-178页 |
·从形态重叠论的角度看 | 第174-176页 |
·“一 Cl 一 Cl”与“一 Cl 又一 Cl” | 第176-178页 |
第四节 汉藏语言中的四音格词 | 第178-18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从叠音到并列 | 第180-18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余论 | 第181-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