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第一章 中国气韵理论和西方生命形式论的比较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 第18-34页 |
一、中国气韵理论溯源 | 第18-22页 |
二、“生命形式”论简介 | 第22-28页 |
三、气韵生动论及生命形式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 第28-34页 |
第二章 文学翻译中传达气韵之美的重要途径:语音和语义的巧妙配合 | 第34-53页 |
一、语音在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中的作用综述 | 第35-38页 |
二、声韵的协调 | 第38-44页 |
三、节奏的配合 | 第44-53页 |
(一) 节奏是文学作品重要的“生命”特征 | 第45-47页 |
(二) 表现译文节奏时要充分发挥译语的特点 | 第47-53页 |
第三章 “气韵生动”的艺术美类型及其翻译中语音修辞的运用 | 第53-63页 |
一、气盛之美 | 第54-58页 |
二、气柔之美 | 第58-63页 |
第四章 “气韵生动”的译文表现出的艺术效果 | 第63-91页 |
一、情景交融 | 第63-70页 |
二、虚实相映 | 第70-77页 |
三、浑然天成 | 第77-91页 |
结语 | 第9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全文尾注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