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现实价值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历史文献法 | 第11页 |
(二) 案例法 | 第11-12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教学 | 第12-13页 |
(二) 教学论 | 第13-14页 |
(三) 苏联教学论 | 第14页 |
五、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 国内部分 | 第14-17页 |
(二) 国外部分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苏联教学论的创立与奠基阶段(1917—1929) | 第18-29页 |
一、 社会大背景 | 第18-19页 |
(一) 政治方面 | 第18页 |
(二) 经济方面 | 第18-19页 |
(三) 文化方面 | 第19页 |
二、 其间苏联的教育、教学改革 | 第19-24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二) 主要改革措施 | 第22-24页 |
三、 苏联教学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24-29页 |
(一) 苏联教学论的形成 | 第24-25页 |
(二) 初步形成的教学论体系的特点 | 第25-29页 |
第三章 苏联教学论的调整与发展阶段(1930—1955) | 第29-36页 |
一、 社会大背景 | 第29页 |
二、 苏联教育决策的转变 | 第29-30页 |
三、 苏联教学论的调整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体系 | 第30-36页 |
(一) 产生 | 第30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三) 内容体系 | 第33-35页 |
(四) 评价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苏联教学论在我国的引进 | 第36-40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36页 |
二、 主要途径 | 第36-40页 |
(一) 互遣代表团相互访问 | 第37页 |
(二) 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担当顾问 | 第37-38页 |
(三) 翻译和出版介绍苏联教学理论书籍 | 第38页 |
(四) 聘请苏联专家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苏联教学论对我国的影响——以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体系为主 | 第40-44页 |
一、 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一) 影响我国教学论基本框架的形成 | 第40-41页 |
(二) 奠定我国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二、 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一) 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42-43页 |
(二) 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扎根并影响深远的缘由 | 第44-48页 |
一、 切合我国的意识形态 | 第44-45页 |
(一) 与我国高度统一的管理制度相吻合 | 第44页 |
(二) 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意识形态相一致 | 第44-45页 |
二、 适合我国教育的需求 | 第45-46页 |
三、 契合我国的传统文化 | 第46-48页 |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