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信誉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2-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信誉问题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信用和信任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信任、信用和信誉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私营企业信誉问题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的主要框架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2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及信誉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私营企业概念界定 | 第20页 |
·信誉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信誉机制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劳资关系及信誉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产权与契约理论 | 第22-23页 |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 第23页 |
·马克思雇佣劳动理论 | 第23页 |
3 私营企业劳资双方信誉缺失的表现及其负效应 | 第23-28页 |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双方信誉缺失的表现 | 第23-25页 |
·私营企业劳资双方信誉缺失导致的负面问题 | 第25-28页 |
·委托—代理机制的低效 | 第25-26页 |
·企业团队生产中的偷懒问题 | 第26页 |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诱发的敲竹杠问题 | 第26-27页 |
·信誉缺失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 第27-28页 |
4 私营企业劳资双方信誉机制的建立及效用分析 | 第28-39页 |
·信誉问题的引出 | 第28-30页 |
·正式合同与非正式合同 | 第28-29页 |
·信誉约束—制度变迁的产物 | 第29-30页 |
·私营企业劳资双方信誉机制的建立 | 第30-35页 |
·信誉机制产生的条件 | 第30页 |
·信誉机制建立的过程 | 第30-35页 |
·信誉、信任合作与信任缺乏 | 第35-38页 |
·信誉、信任合作与信任缺乏的关系 | 第35页 |
·信任合作的经济学分析 | 第35-37页 |
·信任缺乏对信任合作的促进作用 | 第37-38页 |
·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 第38-39页 |
5 信誉机制的弱势与保障 | 第39-43页 |
·信誉机制解决劳资关系冲突的弱势 | 第39-40页 |
·信誉机制缺乏强制力 | 第39-40页 |
·过度败德行径诱发的信誉机制失灵 | 第40页 |
·信誉机制的保障 | 第40-43页 |
·产权的明晰 | 第40-41页 |
·政府法律的补充 | 第41-43页 |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