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汉语目的范畴及其表达手段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研究的缘起第10页
   ·相关概念的说明第10-13页
     ·目的、目的关系和目的范畴第10-11页
     ·目的范畴的语法形式和表达手段第11页
     ·目的标记第11页
     ·目的范畴与因果范畴的关系第11-12页
     ·目的范畴与致使范畴的关系第12-13页
   ·研究综述第13-15页
     ·早期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对目的范畴的研究第13-14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目的范畴研究第14-15页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6页
   ·理论基础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语料来源第18-20页
第二章 目的范畴的语义基础与语法形式第20-36页
   ·目的范畴的语义基础第20-26页
     ·意图性第21-22页
     ·“行为-目的”关系第22-24页
     ·事件状态的变化第24-25页
     ·非现实第25-26页
   ·目的范畴的语法形式第26-34页
     ·目的复句第27-28页
     ·带有目的标记的单句第28-29页
     ·无标记目的表达式第29-31页
     ·“V+目的宾语”结构第31-32页
     ·目的范畴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第32-34页
   ·小结与余论第34-36页
第三章 目的标记的形成模式及其类型学特征第36-49页
   ·汉语目的标记的来源与形成过程第36-42页
     ·从受益到目的第37-38页
     ·从位移到目的第38页
     ·从容易到目的第38-39页
     ·从意图到目的第39-40页
     ·从凭借到目的第40-41页
     ·从避免到消极目的第41-42页
   ·目的标记形成模式的跨语言考察第42-46页
     ·目的标记演变路径的跨语言比较第42-45页
     ·汉语目的标记形成模式的类型特征第45-46页
   ·小结与余论第46-49页
第四章 目的小句语序模式的认知理据第49-61页
   ·对已有解释的述评第50-54页
     ·自然语序与凸显语序第50-51页
     ·旧信息与新信息第51-52页
     ·状语与补语第52页
     ·承上与启下第52-53页
     ·动机与目的第53-54页
   ·目的关系的表征方式第54-56页
   ·目的小句语序模式确立的理据第56-58页
   ·目的标记系统形成的理据第58-60页
   ·小结与余论第60-61页
第五章 目的小句主语的隐现及其制约因素第61-71页
   ·主语的同异与隐现第62-64页
     ·主语同指时的隐现第62-63页
     ·主语不同指时的隐现第63-64页
   ·强制隐去主语的目的小句第64-66页
   ·语境与句法的综合作用第66-69页
     ·语境的滤补功能第66-68页
     ·句法的强制约束第68-69页
   ·小结与余论第69-71页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附录:《目的小句的类型学研究》介绍第79-84页
后记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性差比构式“A-点”的句法分布及其语义分析
下一篇: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