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差比构式“A-点”的句法分布及其语义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背景 | 第11-13页 |
·构式语法的理论渊源 | 第11-12页 |
·Goldberg 的构式语法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语料来源 | 第14页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32页 |
·比较范畴研究 | 第16-22页 |
·比较范畴的典型形式研究 | 第18-21页 |
·比较范畴的非典型形式研究 | 第21-22页 |
·形容词类的研究 | 第22-25页 |
·“性质”与“状态” | 第22-23页 |
·“静态”与“动态” | 第23-25页 |
·“A 一点”的研究 | 第25-27页 |
·“A 一点”的构式义分析 | 第25-26页 |
·“A 一点”的形容词特征 | 第26-27页 |
·汉语构式研究 | 第27-32页 |
·“构式-语块”的假设 | 第27-30页 |
·汉语构式研究的成果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隐性差比构式“A 一点” | 第32-42页 |
·述语 A 的语义特征 | 第33-36页 |
·定量与非定量 | 第33-34页 |
·积极义与消极义 | 第34-35页 |
·可控性与非可控性 | 第35页 |
·单音节与双音节 | 第35-36页 |
·“一点”的功能属性 | 第36-39页 |
·虚化与演变 | 第36-38页 |
·量级义与完句功能 | 第38-39页 |
·“A 一点”的构式义 | 第39-42页 |
·语义上的概括 | 第39-40页 |
·功能上的分类 | 第40-42页 |
第四章 “A 一点”的句法分布考察(一) | 第42-53页 |
·“A 一点”充当谓语的陈述功能 | 第42-46页 |
·“A 一点”充当谓语的句法特征 | 第42-45页 |
·“A 一点”充当谓语的陈述功能 | 第45-46页 |
·“A 一点”充当主宾语的指称功能 | 第46-48页 |
·“A 一点”充当主语的特征与功能 | 第46-47页 |
·“A 一点”充当宾语的特征与功能 | 第47-48页 |
·“A 一点”充当定语的描写功能 | 第48-53页 |
·“A 一点”充当定语的形式 | 第48-51页 |
·“A 一点”充当定语的意义 | 第51-53页 |
第五章 “A 一点”句法分布与语义分析(二) | 第53-72页 |
·“A 一点 + V”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53-59页 |
·“A 一点 + V”的句法特征 | 第53-57页 |
·“A 一点 + V”的语义分析 | 第57-59页 |
·“V + A 一点”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59-66页 |
·“V + A 一点”的句法特征 | 第59-64页 |
·“V + A 一点”的语义分析 | 第64-66页 |
·“A 一点”状位和补位的变换 | 第66-72页 |
·“A 一点”状位和补位的变换条件 | 第66-69页 |
·“A 一点”状位和补位的表义差异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2-74页 |
·基本结论 | 第72-7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