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语言的距离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语文课堂语言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 第9-10页 |
(三) 研究概况 | 第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 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一、语文课堂语言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一) 语文课堂的特点 | 第12-13页 |
(二) 课堂语言距离的对象 | 第13-15页 |
二、语文课堂语言距离的发展趋势 | 第15-21页 |
(一) 语文课堂语言距离的总体趋势 | 第15页 |
(二) 生活的近和诗意的远产生 | 第15-21页 |
三、追本溯源,追求课堂语言的理想距离 | 第21-27页 |
(一) 语文课堂语言距离不恰当的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二) 理想的距离模式——生活化诗意 | 第24-25页 |
(三) 从王崧舟的教学发展过程看诗意与生活的融合 | 第25-27页 |
四、教师怎样调整课堂语言达到最佳距离 | 第27-32页 |
(一) 教师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 | 第27页 |
(二) 了解分析学生 | 第27-29页 |
(三) 分析文体 | 第29-30页 |
(四) 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风格 | 第30-31页 |
(五) 适当的沉默,留白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32页 |
(二) 有待挖掘的问题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后记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