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言 | 第11-29页 |
一、生命的遮蔽 | 第12-26页 |
二、生命在教育中的凸显和生命教育的提出 | 第26-29页 |
第一章 生命教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29-118页 |
一、中国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29-60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29-47页 |
(二) 中国近代教育对生命的关注 | 第47-53页 |
(三) 中国当代教育对生命的呼唤 | 第53-60页 |
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60-97页 |
(一) 古希腊罗马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60-66页 |
(二) 中世纪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66-68页 |
(三) 西方近代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68-77页 |
(四) 西方现代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77-97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97-11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命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实践 | 第97-10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本质观 | 第100-106页 |
1、马克思主义生命思想的基础:论人性 | 第101-103页 |
2、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本质观 | 第103-10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 第106-108页 |
(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理想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108-115页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 第111-113页 |
2、人的自由发展的内涵 | 第113-115页 |
(五) 教育与人之生命理想的实现 | 第115-118页 |
第二章 生命与生命教育的界说 | 第118-144页 |
一、生命的界说 | 第118-135页 |
(一) 生命的内涵 | 第118-123页 |
(二) 生命的存在方式 | 第123-129页 |
1、自然生命 | 第124-125页 |
2、社会生命 | 第125-127页 |
3、精神生命 | 第127-129页 |
(三) 生命的特征 | 第129-135页 |
1、生命的有限性 | 第129-131页 |
2、生命的亲在性 | 第131页 |
3、生命的生成性 | 第131-132页 |
4、生命的超越性 | 第132-134页 |
5、生命的完整性 | 第134-135页 |
二、生命教育的界说 | 第135-144页 |
(一) 教育本质的追问 | 第135-139页 |
1、教育的界定 | 第135-136页 |
2、生命是分析教育的基本视角 | 第136-137页 |
3、教育的本质:生命的理解 | 第137-139页 |
(二) 生命教育的界说 | 第139-142页 |
1、从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取向的界定 | 第140-141页 |
2、以生命的内涵为基础的界定 | 第141-142页 |
(三) 生命教育研究的不足 | 第142-144页 |
第三章 新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其哲学思考 | 第144-177页 |
一、新教育实验与新生命教育 | 第144-150页 |
(一) 新教育实验的提出及其影响 | 第145-148页 |
(二) 新教育实验中的新生命教育 | 第148-150页 |
二、新教育实验的生命教育理念 | 第150-155页 |
1、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生命理念: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 第150-151页 |
2、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生命理念 | 第151-154页 |
3、新教育实验的生命目标:追寻理想,超越自我 | 第154页 |
4、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取向:行动 | 第154-155页 |
三、新生命教育的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第155-177页 |
(一) 新生命教育与幸福人生 | 第155-163页 |
1、幸福的内涵 | 第156-159页 |
2、新生命教育与幸福人生的构建 | 第159-163页 |
(二) 新生命教育与完整的人 | 第163-167页 |
1、生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 第163-164页 |
2、新生命教育——观照着完整的人 | 第164-167页 |
(三) 新生命教育与教育生活 | 第167-177页 |
1、生活与生活世界 | 第167-171页 |
2、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 第171-175页 |
3、教育就是一种生活 | 第175-177页 |
第四章 新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第177-218页 |
一、新生命教育的目的观 | 第177-182页 |
(一) 认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 | 第180-181页 |
(二) 构建可能生命 | 第181-182页 |
二、新生命教育的课程观 | 第182-195页 |
(一) 二十世纪三种基本课程观的辨析 | 第182-184页 |
(二) 课程与生命关系的重新审视 | 第184-186页 |
(三) 课程观与生命背离在实践中的表现 | 第186-188页 |
(四) 新生命课程观的构建 | 第188-190页 |
(五) 新生命教育的课程取向 | 第190-195页 |
1、敬畏生命 | 第190-192页 |
2、走向生活 | 第192-193页 |
3、自我实现 | 第193-195页 |
三、新生命教育的教学观 | 第195-205页 |
(一) 教学与生命的关系 | 第195-196页 |
(二) 传统教学观的剖析 | 第196-198页 |
(三) 新生命教育的教学观 | 第198-199页 |
(四) 新生命教育的教学原则 | 第199-205页 |
1、超越性原则 | 第199-200页 |
2、生成性原则 | 第200-202页 |
3、生活化原则 | 第202-203页 |
4、体验性原则 | 第203-205页 |
四、新生命教育的评价观 | 第205-211页 |
(一) 教育评价与生命的关系 | 第206-208页 |
(二) 传统教育评价观的剖析 | 第208-209页 |
(三) 新生命教育的评价观 | 第209-211页 |
五、新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211-218页 |
(一) 六大行动的生命教育价值 | 第211-214页 |
1、营造书香校园 | 第211页 |
2、师生共写随笔 | 第211-212页 |
3、聆听窗外声音 | 第212页 |
4、培养卓越口才 | 第212-213页 |
5、构筑理想课堂 | 第213-214页 |
6、建设数码社区 | 第214页 |
(二) 新生命教育的课程化探索 | 第214-218页 |
1、新生命教育项目规划 | 第215-216页 |
2、新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 第216-218页 |
结语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7-228页 |
后记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