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范围 | 第10页 |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结构安排 | 第11-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2 研究步骤 | 第12-13页 |
1.5.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5-26页 |
2.1 企业代工的内涵 | 第15-17页 |
2.1.1 代工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企业代工与战略联盟的关系 | 第15-17页 |
2.2 企业代工的种类 | 第17-21页 |
2.2.1 按是否完成产品研发设计活动分类 | 第17-18页 |
2.2.2 按是否自主购买原材料分类 | 第18-19页 |
2.2.3 按资产专用性和生产复杂性分类 | 第19页 |
2.2.4 按代工企业与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层次分类 | 第19页 |
2.2.5 按与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程度与产品技术高低分类 | 第19-21页 |
2.3 企业代工生产的动机 | 第21-22页 |
2.3.1 减少交易费用 | 第21-22页 |
2.3.2 规模经济 | 第22页 |
2.3.3 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 | 第22页 |
2.3.4 资源互补 | 第22页 |
2.4 代工企业与委托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22-24页 |
2.5 企业代工风险研究 | 第24-25页 |
2.6 企业代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25-26页 |
3 理论拓展与研究假设 | 第26-30页 |
3.1 代工强度概念的提出 | 第26页 |
3.2 研究假说 | 第26-28页 |
3.2.1 代工种类 | 第26-27页 |
3.2.2 代工强度 | 第27页 |
3.2.3 代工动机 | 第27页 |
3.2.4 企业特征 | 第27-28页 |
3.3 研究架构 | 第28-30页 |
4 资料收集与样本描述 | 第30-40页 |
4.1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30-32页 |
4.1.1 因变量 | 第30-31页 |
4.1.2 自变量 | 第31页 |
4.1.3 企业特征 | 第31-32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32页 |
4.3 研究对象与抽样设计 | 第32-33页 |
4.4 样本描述 | 第33-39页 |
4.4.1 企业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7页 |
4.4.2 企业代工强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4.4.3 企业代工种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4.4 企业代工动机测量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4.4.5 企业绩效测量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4.5 数据描述 | 第39-40页 |
5 样本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40-64页 |
5.1 构面分析 | 第40-44页 |
5.1.1 代工动机量表 | 第40-42页 |
5.1.2 企业绩效量表 | 第42-44页 |
5.2 企业代工动机与代工强度的关系 | 第44页 |
5.3 企业代工动机与代工种类的关系 | 第44-45页 |
5.4 代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45-46页 |
5.5 企业代工种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46-47页 |
5.6 不同企业特征下企业代工动机、种类、强度、绩效的差异 | 第47-53页 |
5.6.1 企业类型 | 第47-50页 |
5.6.2 企业规模 | 第50-51页 |
5.6.3 所属行业 | 第51-52页 |
5.6.4 发展阶段 | 第52-53页 |
5.7 回归分析 | 第53-64页 |
5.7.1 分类变量转化为哑变量 | 第53页 |
5.7.2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解决 | 第53-55页 |
5.7.3 企业代工动机及不同企业特征对代工强度的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5.7.4 企业代工动机及不同企业特征对代工种类的回归分析 | 第56-59页 |
5.7.5 企业代工种类、强度及不同企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59-6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72页 |
6.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6.1.1 代工动机与代工强度的关系 | 第64页 |
6.1.2 代工动机与代工种类的关系 | 第64-65页 |
6.1.3 代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65-66页 |
6.1.4 代工种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66-67页 |
6.1.5 不同企业特征下代工动机、强度、种类、企业绩效的差异 | 第67-68页 |
6.2 研究结论总结 | 第68-70页 |
6.3 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70页 |
6.3.1 学术价值 | 第70页 |
6.3.2 实践意义 | 第70页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77-80页 |
附录2:部分调研企业名单 | 第80-81页 |
附录3: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正态分布性 | 第81-82页 |
附录4: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