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国家精品课程和代价的界定分析 | 第16-26页 |
一、国家精品课程概述 | 第16-19页 |
(一) 什么是精品课程 | 第16-18页 |
(二) 什么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第18-19页 |
二、代价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 代价的涵义和本质 | 第19-20页 |
(二) 什么是精品课程的代价 | 第20-22页 |
三、精品课程代价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一) 精品课程代价的客观性理论 | 第22-24页 |
(二) 精品课程代价分析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总体情况分析 | 第26-35页 |
一、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建设总体情况 | 第26-30页 |
(一) 学科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二) 课程所在学校分布情况 | 第27-29页 |
(三) 经费 | 第29页 |
(四) 评审体系 | 第29-30页 |
(五) 其它 | 第30页 |
二、国家精品课程(本科)相关的代价分析 | 第30-35页 |
(一) 加剧了学科或专业发展不均衡 | 第30-31页 |
(二) 弱势群体课程建设权力的虚无 | 第31-32页 |
(三) 课程建设经费分配上的矛盾 | 第32-33页 |
(四) 有特色的精品课程难以实现 | 第33-34页 |
(五) 教师价值观念的偏离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学生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5-56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35-45页 |
(一) 调查问卷的形成 | 第35-36页 |
(二) 因素分析 | 第36-43页 |
(三) 信度分析 | 第43-45页 |
(四) 效度分析 | 第45页 |
二、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5-48页 |
(一) 性别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评价的影响 | 第45-46页 |
(二) 年级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 专业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三、学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四个部分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一) 四个部分量表及其与总量表的相关分析 | 第48页 |
(二) 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部分对其它三部分的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四、学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九个维度间的关系分析 | 第49-52页 |
(一) 各因素以及其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二) 认同程度对其它八个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五、讨论与分析 | 第52-56页 |
(一)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二) 相关的代价分析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教师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评价的分析研究 | 第56-72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56-66页 |
(一) 调查问卷的形成 | 第56-57页 |
(二) 因素分析 | 第57-64页 |
(三) 信度分析 | 第64-65页 |
(四) 效度分析 | 第65-66页 |
二、教师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总体的关系分析 | 第66-67页 |
(一) 四个部分量表及其与总量表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二) 教师对同事的评价部分对其它三部分的回归分析 | 第66-67页 |
三、教师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八个维度间的关系分析 | 第67-68页 |
(一) 各因素以及其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67页 |
(二) 职业道德对其它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7-68页 |
四、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的相关分析 | 第68-69页 |
(一) 学生问卷中的职业能力与教师问卷的课程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68-69页 |
(二) 学生问卷的师生关系、职业道德与教师问卷的有益之处的相关分析 | 第69页 |
五、讨论与分析 | 第69-72页 |
(一)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9-70页 |
(二) 相关的代价分析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国家精品课程代价分析的思考 | 第72-76页 |
一、国家精品课程代价分析的思考 | 第72-75页 |
(一) 促进学科专业课程的和谐发展 | 第72页 |
(二) 完善经费分配机制 | 第72-73页 |
(三) 加强对学生群体及非精品课程教师的关注 | 第73-74页 |
(四) 导入全方位评价战略 | 第74页 |
(五) 扩大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推广范围 | 第74-75页 |
二、进一步研究的构想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90页 |
后记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