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赫尔巴特的生平与主要著作 | 第10-13页 |
| ·赫尔巴特的家庭环境与学生时代 | 第10-11页 |
|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及其主要著作 | 第11-13页 |
| ·国内外学术界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6页 |
| 2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 | 第16-23页 |
| ·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 ·德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多种社会思潮的酝酿、汇集 | 第17-18页 |
| ·理论渊源 | 第18-23页 |
| ·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 第18-20页 |
|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 | 第20-23页 |
| 3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3页 |
| ·教育目的观 | 第23-24页 |
| ·选择职业是教育的可能性目的 | 第23-24页 |
| ·道德培养是教育的必要性目的 | 第24页 |
| ·教育过程观 | 第24-26页 |
| ·思想范围的形成即为教学 | 第24-25页 |
| ·意识闭理论 | 第25-26页 |
| ·教育方法观 | 第26-28页 |
| ·管理的推动、保障作用 | 第26-27页 |
| ·训育的协作作用 | 第27-28页 |
| ·教育者集知识、品质、能力于一身的思想 | 第28-30页 |
| ·教育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重要源泉 | 第28-29页 |
| ·教育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品质 | 第29页 |
| ·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表达力与创造力 | 第29-30页 |
| ·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30-33页 |
| ·公立学校教育 | 第30-31页 |
| ·家庭教育 | 第31页 |
| ·私人教育 | 第31-33页 |
| 4 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33-37页 |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33-35页 |
| ·注重陶冶心灵,将心理学引入教学 | 第33-34页 |
| ·将尊重学生个性与培养其多种兴趣相融合 | 第34页 |
| ·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 第34-35页 |
| ·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道德教育 | 第35页 |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局限 | 第35-37页 |
| ·过度追求教育学规律,压缩了其教育理论发展的空间 | 第35-36页 |
| ·否认心理学的实验性,使其理论有悖于科学发展 | 第36-37页 |
| 5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7-42页 |
| ·从学生个性出发培养其广泛兴趣 | 第37-38页 |
| ·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知识的陶冶功能 | 第38页 |
| ·教育者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第38-39页 |
| ·间接道德教育更有利于道德目的的实现 | 第39-40页 |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