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文体批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 章学诚生平、著述及学术渊源 | 第8-11页 |
1. 生平与著述 | 第8-9页 |
2. 学术渊源 | 第9-10页 |
3. 学术成就 | 第10-11页 |
(二) 章学诚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5页 |
1. 史学研究 | 第11-12页 |
2. 文学思想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3. 文体批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体理论 | 第17-36页 |
(一) 文体分类论 | 第17-23页 |
1. 文体分类原则 | 第17-19页 |
2. 文体命名原则 | 第19-23页 |
(二) 文体规范论 | 第23-30页 |
1. 体裁规范 | 第23-25页 |
2. 语体规范 | 第25-26页 |
3. 风格规范 | 第26-30页 |
(三) 文体流变论 | 第30-36页 |
1. 推源溯流 | 第30-31页 |
2. 文本于经 | 第31-32页 |
3. 文体备于战国 | 第32-36页 |
二、文学文体的批评 | 第36-59页 |
(一) 辨赋 | 第36-40页 |
1. 赋体源流 | 第36-38页 |
2. 赋体特征 | 第38-39页 |
3. 赋之功能 | 第39-40页 |
(二) 评诗 | 第40-45页 |
1. 象与比兴 | 第41-42页 |
2. 声律 | 第42-45页 |
(三) 论古文与时文 | 第45-52页 |
1. 古文 | 第45-46页 |
2. 时文 | 第46-49页 |
3. 古文与时文比较 | 第49-52页 |
(四) 论传记 | 第52-59页 |
1. 传记的发展 | 第52-55页 |
2. 传记写作要求 | 第55-59页 |
三、批评文体的批评 | 第59-73页 |
(一) 批评文体之一:诗话 | 第59-67页 |
1. 诗话渊源 | 第60-61页 |
2. 诗话分类 | 第61-63页 |
3. 评诗话之弊与袁枚之《随园诗话》 | 第63-67页 |
(二) 批评文体之二:评点 | 第67-73页 |
1. 评点缘起 | 第67-68页 |
2. 评点对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 | 第68-70页 |
3. 贬斥评点的原因 | 第70-71页 |
4. 对桐城派五色圈点法的批评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1. 章学诚著作及译注 | 第74页 |
2. 章学诚研究论文集 | 第74页 |
3. 参考书目 | 第74-76页 |
4. 博硕论文 | 第76-77页 |
5. 单篇论文 | 第77-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