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论稿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序论——张华其人 | 第9-15页 |
| 一 儒者气象 | 第9-12页 |
| 二 侠义胸怀 | 第12-13页 |
| 三 道家情志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张华的文学观和文人集团考论 | 第15-27页 |
| 第一节 张华的文学观 | 第15-19页 |
| 一 重情尚采,先情后辞 | 第15-17页 |
| 二 尽而有余,意贵含蓄 | 第17页 |
| 三 文忌繁芜,词尚清省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张华文人集团考论 | 第19-21页 |
| 一 文学集团 | 第19页 |
| 二 文学集团形成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其文学观对文学集团的影响 | 第21-27页 |
| 一 对陆氏兄弟的影响 | 第21-25页 |
| 二 对左思的影响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关于张华诗歌评价的几点商榷 | 第27-39页 |
| 第一节 钟嵘品评质疑 | 第27-32页 |
| 一 《诗品》张华诗歌品第之考证 | 第27-28页 |
| 二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第28-30页 |
| 三 “其体华艳,兴托不奇”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诗风转关的关键 | 第32-39页 |
| 一 “气多”到“情多” | 第32-36页 |
| 二 “词采华茂”到“清丽典雅”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赋体演变中的重要一环——张华之赋 | 第39-47页 |
| 第一节 风格迥异的张华赋 | 第39-44页 |
| 一 气韵苍凉的咏物赋 | 第39-41页 |
| 二 情致绵邈的感怀赋 | 第41-42页 |
| 三 与传统相异的《神女赋》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赋体特色 | 第44-47页 |
| 一 行文偶对工致风格通脱清畅 | 第44-45页 |
| 二 结构灵活精悍节奏流贯明畅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各体兼备的张华之文 | 第47-51页 |
| 第一节 各体文的分布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艺术光彩闪耀的张华“笔札” | 第48-51页 |
| 一 “理周辞要”的《封禅议》 | 第48-49页 |
| 二 情辞兼美的《魏刘骠骑诔》 | 第49页 |
| 三 深婉含蓄的《女史箴》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艺术上沾溉后世小说的《博物志》 | 第51-65页 |
| 一 开创了志怪小说全新的创作手法 | 第52-61页 |
| 二 影响了志人小说的创作手法和行文风格 | 第61-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后记 | 第71-72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