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及总体思路 | 第15-16页 |
·根据汽车设计美学的特点制定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总体思路 | 第15页 |
·文章的新见解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汽车工程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 第17页 |
·研究范围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2章 汽车车身设计美学基础 | 第18-34页 |
·美的认识 | 第18-21页 |
·什么是美 | 第18-19页 |
·设计美 | 第19-20页 |
·汽车的美 | 第20-21页 |
·汽车车身设计的审美与价值 | 第21-24页 |
·汽车车身的审美欣赏 | 第21页 |
·设计师——审美欣赏的主体 | 第21-22页 |
·审美主体与审美条件 | 第22页 |
·汽车——审美欣赏的客体 | 第22-24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特征的研究 | 第24-33页 |
·汽车车身的感性美与理性美 | 第24-25页 |
·汽车车身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 第25-27页 |
·汽车车身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 第27-29页 |
·汽车车身的刚性美与柔性美 | 第29-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基本因素 | 第34-54页 |
·汽车车身造型的艺术因素研究 | 第34-37页 |
·汽车车身造型的形体艺术 | 第35页 |
·汽车的色彩艺术 | 第35-36页 |
·汽车车身造型的质感体验 | 第36页 |
·汽车车身光学环境的效果 | 第36-37页 |
·汽车车身造型的技术因素研究 | 第37-42页 |
·人体工程学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 第37-40页 |
·空气动力学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 第40-42页 |
·汽车的结构因素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 第42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经济因素 | 第42-47页 |
·V E 的应用原理及汽车车身造型设计 | 第43-45页 |
·V E 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中应用的程序及方法 | 第45-47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材料因素 | 第47-53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与材料 | 第47-49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 第49-52页 |
·汽车车身造型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汽车车身设计美学规律 | 第54-74页 |
·变化与统一 | 第54-56页 |
·变化 | 第54-55页 |
·统一 | 第55页 |
·变化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55-56页 |
·均衡与稳定 | 第56-58页 |
·均衡 | 第56-57页 |
·稳定 | 第57页 |
·均衡与稳定的内在关系 | 第57-58页 |
·对比与调和 | 第58-60页 |
·对比 | 第58页 |
·调和 | 第58-59页 |
·对比与调和的辩证关系 | 第59-60页 |
·节奏与韵律 | 第60-62页 |
·节奏 | 第60-61页 |
·韵律 | 第61页 |
·节奏与韵律之间的依存与互动 | 第61-62页 |
·对称与平衡 | 第62-64页 |
·对称 | 第62-63页 |
·平衡 | 第63-64页 |
·对称与平衡之间寻找美的真谛 | 第64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64-67页 |
·比例 | 第64-66页 |
·尺度 | 第66-67页 |
·比例与尺度的完美哲学统一 | 第67页 |
·过渡与呼应 | 第67-70页 |
·过渡 | 第67-68页 |
·呼应 | 第68-69页 |
·过渡与呼应的应用与协调关系 | 第69-70页 |
·主从与重点 | 第70-72页 |
·主从 | 第70页 |
·重点 | 第70-72页 |
·主从与重点的哲学思考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汽车车身设计美学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 第74-108页 |
·创造性思维概述 | 第74-75页 |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 第74页 |
·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汽车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 | 第74-75页 |
·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汽车设计美学中的应用 | 第75-107页 |
·形象思维 | 第75-81页 |
·灵感思维 | 第81-87页 |
·集成思维 | 第87-90页 |
·联想思维 | 第90-92页 |
·发散思维 | 第92-94页 |
·收敛思维 | 第94-96页 |
·辩证思维 | 第96-97页 |
·虚拟思维 | 第97-99页 |
·类比思维 | 第99-101页 |
·仿生思维 | 第101-105页 |
·逆反思维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汽车车身设计的美学风格 | 第108-138页 |
·汽车车身造型的美学风格概述 | 第108页 |
·汽车车身设计的民族性及造型风格 | 第108-128页 |
·现代汽车车身设计美学风格 | 第110-111页 |
·世界名车民族风格评述 | 第111-128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地域风格 | 第128-131页 |
·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文化习尚 | 第128-129页 |
·地域文化培育了审美与消费 | 第129-130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地域风格 | 第130-131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时代风格 | 第131-137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时尚风格 | 第131-132页 |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演变的美学风格 | 第132-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7章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 | 第138-198页 |
·汽车车身形态设计的概念解析 | 第139-140页 |
·汽车前脸设计的美学规律 | 第140-155页 |
·汽车前脸设计与整体风格的协调美 | 第141-145页 |
·汽车前脸表情的设计美 | 第145-150页 |
·汽车前脸设计的气质美 | 第150-155页 |
·汽车侧围的设计美 | 第155-166页 |
·汽车侧围的线型分析 | 第155-158页 |
·汽车侧围的种类 | 第158-160页 |
·汽车的功能特点 | 第160-166页 |
·汽车侧围设计的特点和意义 | 第166页 |
·汽车的后围设计 | 第166-176页 |
·汽车后围造型种类 | 第167-171页 |
·汽车后围设计的美学因素 | 第171-176页 |
·汽车顶棚设计的审美体现 | 第176-185页 |
·汽车顶棚的设计美 | 第179-182页 |
·汽车顶棚设计的美学发展趋势 | 第182-185页 |
·汽车的色彩设计 | 第185-191页 |
·汽车色彩的实用性 | 第185-186页 |
·汽车色彩设计的经济性 | 第186页 |
·汽车色彩的艺术性 | 第186-187页 |
·汽车色彩的创新性 | 第187-191页 |
·汽车内饰设计的美学体现 | 第191-196页 |
·汽车内饰的形态设计美 | 第191-194页 |
·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美 | 第194-195页 |
·汽车内饰中的材质美 | 第195-196页 |
·本章小结 | 第196-198页 |
全文总结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与投稿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209页 |
摘要 | 第209-212页 |
Abstract | 第212-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