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8页 |
一."长安-洛阳"区域文学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 第9-11页 |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理路、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第一章:京洛都市文学空间研究 | 第18-90页 |
第一节:街鼓制度下的京洛都市文学 | 第18-56页 |
一.街鼓制度与都市生活空间 | 第18-22页 |
二.街鼓声中的都市诗歌空间 | 第22-30页 |
三.世情小说的叙事时空 | 第30-38页 |
四.都市志怪叙事的时空构成 | 第38-47页 |
五.第三时空下的都市叙事 | 第47-56页 |
第二节:宫室建筑与文学研究——以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为中心 | 第56-79页 |
一.兴庆宫与盛唐政治 | 第56-59页 |
二.花萼、勤政楼与盛唐气象 | 第59-64页 |
三.花萼、勤政楼世俗空间与文学空间 | 第64-68页 |
四.花萼、务本楼诗歌空间的延续 | 第68-73页 |
五.勤政楼的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 | 第73-79页 |
第三节:都市文学景观研究——槐树 | 第79-90页 |
一.京洛与京洛路上的槐树景观 | 第79-81页 |
二.由槐树看白居易的城居与行驿心态 | 第81-85页 |
三.都城槐树景观的文化意义 | 第85-90页 |
第二章:骊山华清宫文学空间研究 | 第90-148页 |
第一节.骊山题咏的兴起与延续 | 第90-95页 |
第二节.骊山咏唱与盛唐宫廷文学 | 第95-116页 |
一.开天政局与骊山宫廷文学格局的分合 | 第95-102页 |
二.韦氏骊山山庄与骊山文学的兴衰 | 第102-106页 |
三.骊山咏唱与民间文坛格局 | 第106-109页 |
四.杜甫与骊山意象的转变 | 第109-116页 |
第三节:中唐时期骊山文学的新变——以《长恨歌》为中心 | 第116-136页 |
一.骊山华清富咏史感怀空间的形成——韦应物的骊山咏唱 | 第116-119页 |
二.华清宫空间的世俗化——王建在昭应的创作 | 第119-124页 |
三.《长恨歌》叙事空间的地理建构 | 第124-131页 |
四.《长恨歌》与华清宫三种空间叙事的确立 | 第131-136页 |
第四节:晚唐时期华清宫文学空间 | 第136-148页 |
一.晚唐华清宫诗歌文学空间的传奇化 | 第136-140页 |
二.《津阳门诗》与骊山传奇文学空间 | 第140-143页 |
三.华清宫小说空间的流衍 | 第143-148页 |
第三章:京洛间馆驿文学空间研究 | 第148-182页 |
第一节:长乐坡与长乐驿文学 | 第148-160页 |
一.唐代的馆驿建设与馆驿空间 | 第148-151页 |
二.长乐驿地理空间与诗歌空间 | 第151-155页 |
三.馆驿空间与长乐驿叙事文学 | 第155-160页 |
第二节:灞桥驿与灞陵文学空间 | 第160-173页 |
一.唐前的灞陵道与灞陵文学 | 第160-163页 |
二.唐代的灞陵道与灞陵文学空间的形成 | 第163-169页 |
三.唐后的灞陵道与灞陵文学意象 | 第169-173页 |
第三节:金谷园文学空间研究 | 第173-182页 |
一.晋唐迁变中的金谷园地理空间 | 第173-175页 |
二.唐前期的金谷园与高氏林亭的宴集 | 第175-178页 |
三.唐后期的金谷文学与金谷文学空间 | 第178-182页 |
第四章:华山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 | 第182-256页 |
第一节:华山文学空间的构成 | 第182-191页 |
一.华山的地理空间与文学空间 | 第182-187页 |
二.华山文学的创作群体 | 第187-191页 |
第二节:华山文学空间个案研究——华山庙 | 第191-222页 |
一.华山庙地理空间与华山庙信仰空间的生成 | 第191-194页 |
二.唐玄宗与唐代的华山神信仰 | 第194-199页 |
三.诗文中的华山庙空间 | 第199-204页 |
四.华山神信仰与华山庙叙事空间 | 第204-209页 |
五.华山庙的建筑空间、信仰空间与文学空间 | 第209-216页 |
六."华山庙—两京"叙事空间的形成 | 第216-222页 |
第三节.仙道文化背景下的华山文学空间 | 第222-243页 |
一.华山仙道空间的延续与形成 | 第222-225页 |
二.华山诗文空间——"云台寺—云台峰" | 第225-231页 |
三.华山仙道小说的叙事空间 | 第231-243页 |
第四节:华阴杨氏家族与文学研究 | 第243-256页 |
一.弘农杨钧世系及其家族的转型 | 第243-248页 |
二.弘农与华阴的杨氏家族 | 第248-251页 |
三.作为文学士族的弘农杨氏 | 第251-256页 |
第五章:京洛路"寿安-福昌"路段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 | 第256-295页 |
第一节:京洛文学之路的东起点——寿安路 | 第256-267页 |
一.诗文中的寿安路 | 第256-260页 |
二.寿安路的小说叙事空间 | 第260-267页 |
第二节:福昌路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 | 第267-275页 |
一."福昌—三乡"区间文学空间 | 第267-272页 |
二.三乡题咏与女性化诗歌空间的形成 | 第272-275页 |
第三节.李贺与三乡文学空间 | 第275-284页 |
一.李贺昌谷隐逸文学空间的构建 | 第275-278页 |
二.李贺笔下的昌谷的仙道文学空间 | 第278-284页 |
第四节.三乡行宫与李杨故事空间的东移 | 第284-295页 |
一.《连昌宫辞》与李杨故事空间的延伸 | 第284-289页 |
二.《张云容》与李杨传奇洛阳叙事空间的形成 | 第28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5页 |
后记 | 第305-3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