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问题的导出 | 第8页 |
| ·定义 | 第8页 |
| ·研究理由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的两个基本前提 | 第9-10页 |
| ·管理者系理性的利己经济人 | 第9-10页 |
| ·不完美市场 | 第10页 |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页 |
| ·研究的范围 | 第10-11页 |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页 |
| ·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股权激励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页 |
| ·股权激励制度产生的原因 | 第13-15页 |
| ·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产生了代理成本 | 第13-14页 |
| ·股权激励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 第14-15页 |
|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 第15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 ·股权激励制度与公司治理问题的关系 | 第16页 |
| ·制订股权激励的理想模式——最佳契约论 | 第16页 |
| ·股权激励对公司股东利益影响效果的不同观点 | 第16-18页 |
| ·“利益一致”假设和“防御”假设 | 第16-17页 |
| ·管理层持股与股东利益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3章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演变进程 | 第19-23页 |
| ·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 ·我国股权激励的雏形——“身股制” | 第19页 |
| ·我国现代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 | 第19-21页 |
| ·探索阶段 | 第19-20页 |
| ·以MBO为代表的第一波高潮阶段 | 第20页 |
| ·股权激励的第二波高潮阶段 | 第20-21页 |
| ·股权激励制度的最新发展阶段 | 第21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之路 | 第21-22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概况 | 第21页 |
| ·股权分置改革给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带来的契机 | 第21-22页 |
|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股权激励方式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4章 伊利股份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 第23-37页 |
| ·伊利股份早期MBO失败的案例分析 | 第23-25页 |
| ·MBO的失败过程 | 第23页 |
| ·对公司MBO失败原因的分析 | 第23-25页 |
| ·伊利股份MBO的目的 | 第23-24页 |
| ·行业特点决定了伊利股份会产生MBO和股权激励 | 第24-25页 |
| ·伊利股份股权激励方案研究 | 第25-32页 |
| ·股权激励方案概况 | 第25-26页 |
| ·第一步方案 | 第25页 |
| ·第二步方案 | 第25-26页 |
| ·股权激励方案的五大疑点 | 第26-30页 |
| ·疑点之一 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否有过度激励的嫌疑? | 第26-27页 |
| ·疑点之二 伊利股份先借股改方案实施的第一步股权激励是否有要挟中小流通股东的嫌疑? | 第27-28页 |
| ·疑点之三 伊利股份制订的行权条件中的考核指标是否过低? | 第28-29页 |
| ·疑点之四 激励对象行权资金问题 | 第29页 |
| ·疑点之五 股改时机与分红除权的时间“巧合”得天衣无缝 | 第29-30页 |
| ·伊利股份股权激励方案不足之处分析 | 第30-32页 |
| ·行权价格不合理 | 第30-31页 |
| ·行权期限过短,对激励对象的制约力度过小 | 第31页 |
| ·管理层自己给自己定薪酬 | 第31-32页 |
| ·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后的市场反应和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 ·激励方案前后的市场反应 | 第32-33页 |
| ·股权激励计划有半途夭折的可能 | 第33-34页 |
| ·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33页 |
| ·计划设计的失败使股权激励的实施面临夭折 | 第33-34页 |
| ·对各利益群体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 ·各利益群体都不满意 | 第34-35页 |
| ·伊利股份有被购并的危险 | 第35页 |
| ·伊利现象的启示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伊利股份同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比较 | 第37-40页 |
| ·伊利股份同行业上市公司概况 | 第37页 |
| ·蒙牛乳业股权激励方案 | 第37-38页 |
| ·光明乳业股权激励方案 | 第38页 |
| ·三家乳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之比较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0-47页 |
| ·股权激励的负效应分析 | 第40-41页 |
| ·管理层持有的股票期权是舞弊的主要动因 | 第40页 |
| ·因股权激励机制导致的股价高估容易引起舞弊现象 | 第40-41页 |
| ·股权激励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 | 第41页 |
| ·避免和降低股权激励对股东利益负面影响的几点建议 | 第41-45页 |
| ·健全我国与股权激励配套的法律保障制度 | 第41-42页 |
| ·完善各类市场机制 | 第42页 |
| ·完善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方法 | 第42页 |
| ·切实保持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 | 第42-43页 |
|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43页 |
| ·设立完善的考核指标 | 第43页 |
| ·逐步推广指数化股票期权报酬计划(Index Stock Option Plan) | 第43-44页 |
| ·推广建立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 | 第44-45页 |
| ·信息披露透明化 | 第45页 |
| ·新政策对股权激励制度发展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控制了激励对象的激励收益水平 | 第45页 |
| ·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激励对象业绩考核指标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资料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0页 |
| 伊利股份简介 | 第49页 |
| 伊利股份大事记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