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铰接式转向架在国内外的发展运用现状 | 第13-16页 |
·机车车辆结构部件疲劳强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铰接式转向架的结构设计 | 第20-29页 |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20-21页 |
·转向架设计原则 | 第21页 |
·转向架的结构设计 | 第21-28页 |
·构架的结构设计 | 第21-23页 |
·轮对轴箱定位装置 | 第23页 |
·二系悬挂装置 | 第23-25页 |
·基础制动装置 | 第25-26页 |
·牵引铰接装置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铰接式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 | 第29-41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29页 |
·构架几何模型 | 第29-30页 |
·构架静强度分析 | 第30-37页 |
·构架有限元模型 | 第30-31页 |
·构架的载荷及计算工况 | 第31-33页 |
·构架的静态应力分析 | 第33-37页 |
·构架结构模态分析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构架抗疲劳设计相关理论 | 第41-55页 |
·疲劳概述 | 第41-42页 |
·抗疲劳设计方法 | 第42-45页 |
·抗疲劳设计准则 | 第42页 |
·现行的抗疲劳设计方法 | 第42-45页 |
·S-N曲线 | 第45-46页 |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 第46-48页 |
·形状因素 | 第46-47页 |
·尺寸效应 | 第47页 |
·平均应力 | 第47-48页 |
·雨流计数法 | 第48-50页 |
·雨流计数法规则 | 第48-49页 |
·雨流计数法流程 | 第49-50页 |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50-54页 |
·Palmgren-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51-52页 |
·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52页 |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铰接式转向架构架的疲劳寿命评估 | 第55-65页 |
·转向架构架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 第55-60页 |
·基于UIC-ORE标准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 第55-57页 |
·基于JIS标准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 第57页 |
·基于AAR标准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 第57-58页 |
·基于BS/IIW标准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 第58-60页 |
·构架的疲劳强度评估 | 第60-64页 |
·材料的Goodman曲线 | 第61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构架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65-89页 |
·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构架疲劳寿命分析 | 第65-79页 |
·整车动力学的建模 | 第65-67页 |
·线路设置 | 第67-70页 |
·载荷工况及其载荷时间历程 | 第70-73页 |
·准静态应力法 | 第73-74页 |
·材料特性 | 第74-76页 |
·构架疲劳寿命分析 | 第76-79页 |
·基于UIC试验载荷谱的疲劳寿命分析 | 第79-87页 |
·载荷输入 | 第79-81页 |
·构架疲劳寿命分析 | 第81-87页 |
·构架主体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结郭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加的科研实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