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向行人流自组织行为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表格 | 第14-15页 |
| 插图 | 第15-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20-21页 |
| ·我们的工作 | 第21-22页 |
| ·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 第2章 行人流研究综述 | 第24-46页 |
| ·行人流的自组织现象 | 第24-28页 |
| ·分层现象 | 第25-26页 |
| ·成带现象 | 第26页 |
| ·其他模式及讨论 | 第26-28页 |
| ·行人流理论研究 | 第28-35页 |
| ·基本图 | 第28-30页 |
| ·间歇流的解析分析 | 第30-32页 |
| ·行人流模拟 | 第32-35页 |
| ·典型的行人流模型 | 第35-41页 |
| ·社会力模型 | 第35-37页 |
| ·基于博弈的模型 | 第37-38页 |
| ·格子气与多格子模型 | 第38-40页 |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0-41页 |
| ·行人流观测与实验研究 | 第41-45页 |
| ·动物群体中的集群行为 | 第42页 |
| ·行人流的可控实验研究 | 第42-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行人间微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46-70页 |
| ·引言 | 第46-48页 |
| ·实验设置及步骤 | 第48-50页 |
| ·相向运动行人间作用的实验 | 第48-50页 |
| ·同向运动行人间作用的实验 | 第50页 |
| ·数据提取方法 | 第50-55页 |
| ·轨迹提取 | 第51-52页 |
| ·轨迹标定 | 第52-53页 |
| ·误差分析 | 第53-55页 |
| ·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55-68页 |
| ·单个行人运动行为 | 第56-59页 |
| ·行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 第59-61页 |
| ·成对行人间基本作用图 | 第61-65页 |
| ·单向行人间相互作用 | 第65-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4章 相向行人流模拟研究 | 第70-88页 |
| ·行人流建模要素 | 第70-71页 |
| ·模型描述 | 第71-75页 |
| ·基本模型 | 第72页 |
| ·全近邻模型 | 第72-74页 |
| ·κ近邻相向流模型 | 第74-75页 |
| ·模拟结果 | 第75-82页 |
| ·动态变化的分层现象 | 第75-80页 |
| ·速度增强 | 第80-82页 |
| ·讨论 | 第82-86页 |
| ·动态分层行为出现的理论分析 | 第82-84页 |
| ·平均速度增加原因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5章 考虑K近邻作用的行人流模型验证与分析 | 第88-102页 |
| ·行人流模型性能讨论 | 第88-91页 |
| ·分层模式 | 第88-90页 |
| ·基本图 | 第90-91页 |
| ·模型动力学特性讨论 | 第91-94页 |
| ·模型的改进 | 第92-93页 |
| ·基本图比较 | 第93-94页 |
| ·改进模型的动力学特性 | 第94-100页 |
| ·系统尺寸的影响 | 第94-96页 |
| ·视野范围的影响 | 第96-97页 |
| ·非对称添加行人的影响 | 第97-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6章 基于GIS的行人流模拟软件、 | 第102-118页 |
| ·软件平台架构简介 | 第102-104页 |
| ·基于GIS的行人流模拟平台实现 | 第104-110页 |
| ·空间离散化 | 第104-106页 |
| ·主运动方向判定 | 第106-108页 |
| ·模拟平台的构建 | 第108-110页 |
| ·拥挤人群控制措施的效率分析 | 第110-116页 |
| ·相向行人流控制概述 | 第110-111页 |
| ·服务水平比较 | 第111-112页 |
| ·行人流动模式分析 | 第112-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8-120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 ·工作展望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 附录 论文审稿人意见 | 第134-138页 |
| 致谢 | 第138-14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