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相对定位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概述 | 第15-20页 |
| ·无线电定位技术概述 | 第15-18页 |
| ·非线性滤波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 ·数据关联算法概述 | 第19-2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 第20-2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2-23页 |
| 第2章 两飞行器间的相对定位技术 | 第23-51页 |
| ·引言 | 第23-24页 |
| ·两飞行器间相对定位问题的描述 | 第24-27页 |
| ·两飞行器间相对定位的基本特点 | 第24-25页 |
| ·飞行器惯性导航系统的特点 | 第25-26页 |
| ·两飞行器间TOA估计和测距的误差特性 | 第26-27页 |
| ·基于精确测距的两飞行器间动态相对定位方法 | 第27-35页 |
| ·惯性导航系统相对误差修正算法 | 第27-30页 |
| ·相对机动状态检测和并行滤波 | 第30-33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基于双向测距协议的两飞行器间相对定位算法 | 第35-50页 |
| ·飞行器间相对运动对TOA测距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 ·线性约束相对定位算法 | 第38-47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3章 多飞行器间的相对定位技术 | 第51-73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多飞行器网络的特点和组成形式 | 第52-56页 |
| ·多飞行器网络的特点 | 第52-53页 |
| ·多飞行器网络的组成形式 | 第53-56页 |
| ·基准中心飞行器的相对定位技术 | 第56-66页 |
| ·飞行器相对定位问题的描述 | 第56-58页 |
| ·多假设最小均方估计算法 | 第58-63页 |
| ·飞行器定位结果的融合算法 | 第63-64页 |
| ·仿真分析 | 第64-66页 |
| ·动态节点飞行器的相对定位技术 | 第66-71页 |
| ·定位基准飞行器的选取原则 | 第67-70页 |
| ·动态节点飞行器的定位技术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4章 穿墙探测雷达网络的自定位技术 | 第73-97页 |
| ·引言 | 第73-74页 |
| ·探测雷达网络的基本组成形式 | 第74-77页 |
| ·探测雷达网络的应用场景 | 第74页 |
| ·探测雷达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74-75页 |
| ·探测雷达网络的工作流程 | 第75-77页 |
| ·探测雷达间TOA测距特性分析 | 第77-82页 |
| ·TOA测距误差源的基本分类 | 第77-78页 |
| ·外界传播环境对TOA测距的影响 | 第78-82页 |
| ·归一化距离加权系数的定义 | 第82页 |
| ·距离加权定位算法 | 第82-95页 |
| ·场景描述 | 第83-84页 |
| ·距离加权相对定位算法 | 第84-90页 |
| ·仿真分析 | 第90-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5章 多传感器多目标定位与跟踪 | 第97-129页 |
| ·引言 | 第97-98页 |
| ·扩展目标回波数据的单站聚类算法 | 第98-109页 |
| ·回波数据单站聚类问题的描述 | 第98-100页 |
| ·聚类质量函数的建立 | 第100-102页 |
| ·单站回波数据的聚类方法 | 第102-104页 |
| ·单站聚类算法性能的分析和仿真 | 第104-109页 |
| ·扩展目标回波数据的全局配对算法 | 第109-117页 |
| ·回波数据的全局配对问题概述 | 第109-110页 |
| ·多维分配算法的代价计算 | 第110-113页 |
| ·两级m-best S-D分配算法 | 第113-115页 |
| ·全局配对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115-117页 |
| ·扩展目标运动状态的动态跟踪算法 | 第117-126页 |
| ·探测雷达观测数据的动态关联方案 | 第117-119页 |
| ·基于序贯蒙特卡洛的多扩展目标的动态跟踪方法 | 第119-125页 |
| ·多扩展目标跟踪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125-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工作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