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7-20页 |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 第21-32页 |
·五代技术创新模式理论 | 第21-24页 |
·知识创造理论 | 第24-29页 |
·知识创造的涵义 | 第24-26页 |
·知识创造过程的背景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知识创造过程的应用 | 第27-29页 |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理论 | 第29-31页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29-30页 |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30页 |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跨国公司五代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第32-39页 |
·跨国公司五代技术创新模式的知识管理分析 | 第32-36页 |
·技术推动的线性模式 | 第32-33页 |
·需求拉动的线性模式 | 第33页 |
·技术与市场的耦合模式 | 第33-34页 |
·技术创新的整合模式 | 第34页 |
·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 | 第34-36页 |
·跨国公司五代技术创新模式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跨国公司五代技术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不足 | 第37页 |
·缺乏自主学习 | 第37-38页 |
·跨国公司内外部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知识创造模式 | 第39-54页 |
·知识创造的两个维度 | 第39-41页 |
·跨国公司知识创造模式的场所分析 | 第41-44页 |
·起源场分析 | 第41页 |
·对话场分析 | 第41-42页 |
·系统化场分析 | 第42-43页 |
·行动场分析 | 第43-44页 |
·跨国公司知识创造模式过程分析 | 第44-50页 |
·SECI模型的四个过程分析 | 第44-46页 |
·SECI模型实践应用方面存在的缺陷 | 第46-48页 |
·改进的Ba—SECI模型 | 第48-50页 |
·知识创造的促进条件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构建跨国公司知识创造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4-68页 |
·现阶段构建跨国公司知识创造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54-58页 |
·知识管理概念模糊 | 第54-55页 |
·知识管理认识程度不足 | 第55页 |
·跨文化差异的存在 | 第55-56页 |
·各层次人员沟通上的问题 | 第56-57页 |
·一定程度上人员结构重叠 | 第57页 |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存在 | 第57-58页 |
·构建跨国公司知识创造模式的企业内部建设对策 | 第58-65页 |
·跨国公司信息系统建设 | 第58-61页 |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系统建设 | 第61-63页 |
·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系统建设 | 第63-64页 |
·跨国公司内部资源系统建设 | 第64-65页 |
·构建跨国公司知识创造模式的企业外部政策建议 | 第65-66页 |
·东道国资源环境因素 | 第65页 |
·政策环境因素 | 第65-66页 |
·产业环境因素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