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 第7-13页 |
1.2.1 对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养育模式的研究 | 第7-9页 |
1.2.2 国外对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母亲的研究 | 第9-10页 |
1.2.3 国内对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母亲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理论视角 | 第13-16页 |
1.3.1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3-14页 |
1.3.2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6-17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5.1 类家庭母亲 | 第17-18页 |
1.5.2 职业倦怠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1.6.2 访谈法 | 第19页 |
1.6.3 观察法 | 第19页 |
1.6.4 个案研究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20-31页 |
2.1 G市儿童福利机构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2.1.1 G市儿童福利机构情况概述 | 第20-21页 |
2.1.2 G市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情况 | 第21-22页 |
2.2 G市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现状 | 第22-25页 |
2.2.1 自然观察获得的资料 | 第22-23页 |
2.2.2 访谈获得的资料 | 第23-24页 |
2.2.3 相关量表测量获得的资料 | 第24-25页 |
2.3 G市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 第25-29页 |
2.3.1 工作任务重且繁杂 | 第25-27页 |
2.3.2 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 | 第27-28页 |
2.3.3 期望值高,成就感低 | 第28页 |
2.3.4 社会地位低,经济压力大 | 第28-29页 |
2.4 社会工作介入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1页 |
2.4.1 社会工作介入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0页 |
2.4.2 社会工作介入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舒缓案例 | 第31-49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31-32页 |
3.1.1 案例一:背景资料 | 第31-32页 |
3.1.2 案例二:背景资料 | 第32页 |
3.2 接案 | 第32-33页 |
3.3 预估 | 第33-35页 |
3.3.1 服务对象问题描述 | 第33-34页 |
3.3.2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 第34-35页 |
3.4 个案介入计划 | 第35-36页 |
3.4.1 介入目标 | 第35-36页 |
3.4.2 介入进程 | 第36页 |
3.5 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舒缓介入过程 | 第36-46页 |
3.5.1 建立信任关系,了解详细信息 | 第36-39页 |
3.5.2 微观层面介入 | 第39-41页 |
3.5.3 中观层面介入 | 第41-46页 |
3.6 介入效果评估 | 第46-48页 |
3.6.1 案例一:目标达成情况及介入效果评估 | 第46-47页 |
3.6.2 案例二:目标达成情况及介入效果评估 | 第47-48页 |
3.7 结案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舒缓个案介入反思及对策思考 | 第49-54页 |
4.1 个案介入反思 | 第49-51页 |
4.1.1 伦理反思 | 第49-50页 |
4.1.2 介入过程反思 | 第50页 |
4.1.3 自身局限反思 | 第50-51页 |
4.2 对策思考 | 第51-54页 |
4.2.1 构建社会支持机制 | 第51-52页 |
4.2.2 搭建合理工作平台 | 第52页 |
4.2.3 提高类家庭母亲生活质量 | 第52页 |
4.2.4 改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一 | 第61-62页 |
附录二 | 第62-63页 |
附录三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