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 | 第14-26页 |
2.1 风险评估概述 | 第14-16页 |
2.1.1 风险评估概念 | 第14-15页 |
2.1.2 风险辨识 | 第15页 |
2.1.3 风险评价 | 第15-16页 |
2.1.4 风险评估的意义 | 第16页 |
2.2 风险评估方法的分析 | 第16-17页 |
2.3 层次分析法 | 第17-20页 |
2.3.1 层次分析法综述 | 第17页 |
2.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 第17-20页 |
2.4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0-22页 |
2.4.1 模糊综合评判法综述 | 第20-21页 |
2.4.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步骤 | 第21-22页 |
2.5 贝叶斯网络法 | 第22-23页 |
2.5.1 贝叶斯网络法概述 | 第22-23页 |
2.5.2 贝叶斯网络法的应用步骤 | 第23页 |
2.6 几种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23-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软土地区地铁车站的风险评价指标 | 第26-37页 |
3.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 第26-28页 |
3.1.1 评价指标的建立基础 | 第26-27页 |
3.1.2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27页 |
3.1.3 评价指标确定的依据 | 第27-28页 |
3.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因素的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地铁车站施工事故统计 | 第28-29页 |
3.2.2 施工事故风险因素评价指标集 | 第29-33页 |
3.2.3 非工程事故风险因素的分析 | 第33页 |
3.3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致险因子的筛选评价 | 第33-34页 |
3.4 构建软土地区地铁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施工总体风险评估 | 第37-49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7-39页 |
4.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39-41页 |
4.2.1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 | 第39页 |
4.2.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第39-40页 |
4.2.3 计算单排序及总排序 | 第40-41页 |
4.3 模糊数学综合法的应用 | 第41-45页 |
4.3.1 模糊综合综合评判分析 | 第41-44页 |
4.3.2 方案评估值比较 | 第44-45页 |
4.4 贝叶斯网络法的应用 | 第45-48页 |
4.4.1 构建贝叶斯网络 | 第45页 |
4.4.2 应用NETICA建立贝叶斯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4.4.3 方案评估值比较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Flac3D的地铁车站施工变形风险评估 | 第49-69页 |
5.1 Falc3D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49页 |
5.2 构建计算机分析模型 | 第49-55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49-51页 |
5.2.2 模型参数与条件 | 第51-55页 |
5.3 施工开挖模拟 | 第55-58页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8-67页 |
5.4.1 地面沉降 | 第58-61页 |
5.4.2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 | 第61-64页 |
5.4.3 基坑底部的变形 | 第64-66页 |
5.4.4 总位移分析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