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师生的幸福现状不容乐观 | 第11页 |
1.1.2 教育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吞没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关于“幸福” | 第14-15页 |
1.3.2 幸福与教育 | 第15页 |
1.3.3 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 | 第15-16页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有关“幸福” | 第16-17页 |
1.4.2 幸福与教育 | 第17-18页 |
1.4.3 幸福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目的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幸福教育的界定及其本质 | 第21-38页 |
2.1 幸福教育相关内涵 | 第21-23页 |
2.1.1 幸福教育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2 幸福教育、知识教育与功利主义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 幸福教育:来自其他理论的召唤 | 第23-26页 |
2.2.1 主体性哲学的召唤 | 第23-24页 |
2.2.2 德性伦理学的召唤 | 第24-25页 |
2.2.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召唤 | 第25页 |
2.2.4 人性化教育理论的召唤 | 第25-26页 |
2.3 幸福教育本质:实现人性的完善及精神的存在 | 第26-38页 |
2.3.1 幸福教育本质之核心:人性的完善 | 第26-34页 |
2.3.2 幸福教育的本质基础:实现精神的存在 | 第34-38页 |
第3章 对幸福教育本质的现实考察 | 第38-43页 |
3.1 教师的现实考察:教师幸福的异化 | 第38-41页 |
3.1.1 道德束缚中的迷茫者 | 第38-39页 |
3.1.2 过度负荷下的辛劳者 | 第39-40页 |
3.1.3 戴着面具的扮演者 | 第40-41页 |
3.1.4 情感交流的独白者 | 第41页 |
3.2 学生的现实考察:学生幸福的异化 | 第41-43页 |
3.2.1 成为“粘合复制品” | 第41-42页 |
3.2.2 生命的缺场 | 第42-43页 |
第4章 幸福教育的教育目的 | 第43-50页 |
4.1 幸福教育目的之能力维度 | 第43-45页 |
4.1.1 何谓幸福能力 | 第43-44页 |
4.1.2 德行养成是幸福能力的基础 | 第44页 |
4.1.3 “自由我”是幸福能力的保证 | 第44-45页 |
4.2 幸福教育目的之动力维度 | 第45-46页 |
4.2.1 何谓幸福动力 | 第45页 |
4.2.2 “活的生命”是幸福动力的不竭推动力 | 第45-46页 |
4.3 幸福能力及幸福动力的灵魂:精神存在 | 第46-47页 |
4.3.1 教师的精神存在 | 第46-47页 |
4.3.2 师生的精神共存 | 第47页 |
4.4 幸福教育的目的:形成幸福人格 | 第47-50页 |
4.4.1 幸福人格是幸福能力与幸福动力的“统一体” | 第47-48页 |
4.4.2 幸福教育的目的:形成幸福人格 | 第48页 |
4.4.3 幸福教育的目的是永恒的、终极的 | 第48-50页 |
第5章 幸福教育本质回归及目的践行 | 第50-58页 |
5.1 培养人文精神 | 第51-52页 |
5.1.1 人文精神之自我关怀 | 第51页 |
5.1.2 人文精神之师生的精神关怀 | 第51-52页 |
5.2 践行“自由我”和“活的生命” | 第52-54页 |
5.2.1 践行“自由我” | 第52-53页 |
5.2.2 践行“活的生命” | 第53-54页 |
5.3 回归生活 | 第54-56页 |
5.3.1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 第54-55页 |
5.3.2 生活与幸福是个统一体 | 第55-56页 |
5.4 实现两个“和谐统一” | 第56-58页 |
5.4.1 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 第56页 |
5.4.2 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