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益阳市的地理、历史、方言概况 | 第10-11页 |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2.1 汉语方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第11-13页 |
| 1.2.2 益阳方言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4-15页 |
| 1.4 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 第15-21页 |
| 1.4.1 调查内容 | 第15-16页 |
| 1.4.2 调查对象 | 第16-19页 |
| 1.4.3 调查方法 | 第19-21页 |
| 2 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情况的传统调查 | 第21-29页 |
| 2.1 益阳方言的音系 | 第21-23页 |
| 2.1.1 声母 | 第21-22页 |
| 2.1.2 韵母 | 第22页 |
| 2.1.3 声调 | 第22-23页 |
| 2.2 以往对益阳方言古去声字的调查 | 第23页 |
| 2.3 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情况的基础调查 | 第23-29页 |
| 3 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情况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 第29-41页 |
| 3.1 城乡和不同年龄段发音人古去声字今读情况调查 | 第29-36页 |
| 3.1.1 城乡和不同年龄段发音人古清去字今读情况调查 | 第30-33页 |
| 3.1.2 城乡和不同年龄段发音人古浊去字今读情况调查 | 第33-36页 |
| 3.2 不同学历和职业发音人古去声字今读情况调查 | 第36-41页 |
| 3.2.1 不同学历发音人古去声字今读情况调查 | 第37-39页 |
| 3.2.2 不同职业发音人古去声字今读情况调查 | 第39-41页 |
| 4 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差异成因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 第41-52页 |
| 4.1 古去声字今读差异与西南官话的关系 | 第41-48页 |
| 4.1.1 西南官话方言点与湘语益沅小片的声调情况 | 第41-45页 |
| 4.1.2 西南官话与益阳方言古去声字的今读 | 第45-48页 |
| 4.2 古去声字今读差异与长沙话的关系 | 第48-49页 |
| 4.3 古去声字今读差异与普通话的关系 | 第49-50页 |
| 4.4 古去声字今读差异与移民的关系 | 第50-52页 |
| 5 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情况社会语言学调查的相关讨论 | 第52-58页 |
| 5.1 从社会语言学调查看益阳方言古去声字的发展趋势 | 第52-53页 |
| 5.2 基于社会语言学调查的益阳方言“去入同调”问题讨论 | 第53-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