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有效性整合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9-10页
        1.2.1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2 研究目的第10页
    1.3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整合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3-1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2.1.1 信息技术第13页
        2.1.2 高中物理课程第13页
        2.1.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涵义第13-14页
        2.1.4 有效性的涵义第14-15页
    2.2 理论基础第15-18页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第15页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5-16页
        2.2.3 传播学理论基础第16页
        2.2.4 活动理论第16-18页
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现状调查及分析第18-25页
    3.1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现状调查第18-23页
        3.1.1 调查对象第18页
        3.1.2 调查目的第18页
        3.1.3 调查内容第18-19页
        3.1.4 调查结果(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第19-23页
    3.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3-25页
4.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的策略与案例实施第25-42页
    4.1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的策略第25-28页
        4.1.1 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策略第25-26页
        4.1.2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策略第26-27页
        4.1.3 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的整合策略第27-28页
    4.2 基于整合策略的案例实践第28-40页
        4.2.1 案例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超重和失重第28-34页
        4.2.2 案例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34-40页
    4.3 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40-42页
        4.3.1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二—超重和失重》的分析与评价第40-41页
        4.3.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分析与评价第41-42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2-44页
    5.1 结论第42-43页
        5.1.1 信息技术优势第42页
        5.1.2 应用建议第42-43页
    5.2 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一: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现状调查(教师卷)第46-48页
附录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性整合现状调查(学生卷)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下一篇: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