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内燃机进、排气系统声学分析的三维时域脉冲法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图表目录第16-22页
符号表第22-23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23-24页
1 绪论第24-38页
    1.1 概述第24-25页
    1.2 进、排气系统的组成第25页
    1.3 进、排气系统的空气动力噪声特性第25-27页
    1.4 进、排气系统的被动声学特性第27-32页
        1.4.1 理论解析方法第28页
        1.4.2 数值模拟方法第28-31页
        1.4.3 多孔吸声材料第31-32页
        1.4.4 涡轮增压器消声器第32页
    1.5 进、排气噪声的预测第32-36页
        1.5.1 频域声源法第33-34页
        1.5.2 时域CFD法第34-35页
        1.5.3 时域与频域混合法第35-36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2 管道系统声学特性分析的频域方法第38-50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一维平面波理论法第38-44页
        2.2.1 直管的声波传播特性第38-39页
        2.2.2 声学性能评价参数第39-41页
        2.2.3 四极子矩阵第41-43页
        2.2.4 无法兰开口边界第43-44页
    2.3 数值声学法第44-46页
        2.3.1 声学有限元法第44-45页
        2.3.2 声学边界元法第45-46页
    2.4 实验测量方法第46-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3 管道系统声学特性分析的三维时域脉冲法的理论研究第50-68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一维时域法第50-53页
        3.2.1 一维热力学基本方程第50页
        3.2.2 一维有限体积法基本方程第50-51页
        3.2.3 时间积分求解器第51-52页
        3.2.4 边界条件第52-53页
    3.3 三维CFD法第53-61页
        3.3.1 三维热力学基本方程第53-54页
        3.3.2 湍流模型第54-58页
        3.3.3 求解器第58-59页
        3.3.4 壁面边界条件第59页
        3.3.5 压力无限远场边界第59-60页
        3.3.6 压力进口、压力出口和质量流量边界第60-61页
    3.4 三维时域脉冲法第61-66页
        3.4.1 时域脉冲声源第61页
        3.4.2 空间离散和时间离散设置第61-62页
        3.4.3 无反射边界第62页
        3.4.4 反射边界第62-63页
        3.4.5 无法兰开口边界第63-65页
        3.4.6 计算四极子矩阵时的出口边界第65页
        3.4.7 测点选取和信号处理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基本管道元件声学特性的三维时域脉冲法研究第68-88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膨胀腔TL计算实例第68-75页
        4.2.1 三维时域脉冲法第68-72页
        4.2.2 一维方法和声学有限元法第72-73页
        4.2.3 计算结果分析第73-75页
    4.3 直管NR计算实例第75-81页
        4.3.1 建立模型第76页
        4.3.2 时域脉冲传播过程第76-78页
        4.3.3 计算结果分析第78-81页
    4.4 四极子矩阵计算实例第81-86页
        4.4.1 直管的散射矩阵第81-84页
        4.4.2 直管的传递矩阵第84-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5 进、排气系统多孔材料声学特性的仿真与实验研究第88-100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声学特性影响因素第88-90页
    5.3 数值仿真方法第90-91页
    5.4 多孔材料声学参数的获取第91-96页
        5.4.1 消声量测量第91-93页
        5.4.2 建立仿真模型第93-94页
        5.4.3 计算结果分析第94-96页
    5.5 空滤器的滤芯仿真方法第96-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6 进、排气系统基本消声元件三维时域脉冲法分析与实验研究第100-116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基本消声元件第100-105页
        6.2.1 膨胀腔第100-101页
        6.2.2 Helmholtz谐振腔第101页
        6.2.3 1/4波长管第101-102页
        6.2.4 内插管谐振器第102-104页
        6.2.5 穿孔管第104-105页
    6.3 进、排气系统的基本消声元件第105-109页
        6.3.1 进气系统的组成第105-107页
        6.3.2 排气系统的组成第107-108页
        6.3.3 消声性能测量实验第108-109页
    6.4 三维时域脉冲法计算结果第109-113页
        6.4.1 无平均流时NR计算结果第109-111页
        6.4.2 无平均流时TL计算结果第111-112页
        6.4.3 有平均流时计算结果第112-113页
    6.5 本章小结第113-116页
7 某内燃机涡轮增压系统压气机出口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评估与优化第116-134页
    7.1 引言第116页
    7.2 压气机的噪声特性第116-120页
        7.2.1 涡轮增压系统工作原理第116-117页
        7.2.2 压气机噪声源第117-119页
        7.2.3 压气机降噪方法第119-120页
    7.3 压气机出口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评估第120-123页
        7.3.1 消声器的结构第120-121页
        7.3.2 多腔体消声器的静态声学性能第121-123页
    7.4 多腔体消声器的动态声学性能第123-128页
        7.4.1 三维时域脉冲法计算结果第123-124页
        7.4.2 实验测量结果第124-128页
        7.4.3 实际工况下消声器声学性能第128页
    7.5 消声器的声学优化第128-132页
        7.5.1 结构的优化设计第128-129页
        7.5.2 优化后的消声器TL第129-130页
        7.5.3 平均流流场分析第130-132页
    7.6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8 某内燃机排气系统声学特性分析及排气噪声预测第134-156页
    8.1 引言第134-135页
    8.2 频域声源法第135-142页
        8.2.1 基本原理第135-136页
        8.2.2 声源提取方法第136-141页
        8.2.3 进、排气噪声计算方法第141-142页
    8.3 排气系统声学特性第142-147页
        8.3.1 无平均流时声学特性第142-145页
        8.3.2 有平均流时声学特性第145-147页
    8.4 排气噪声的预测第147-154页
        8.4.1 排气噪声的组成第147-148页
        8.4.2 排气噪声测量实验第148-149页
        8.4.3 负载的声学特性第149-151页
        8.4.4 提取排气噪声源第151-152页
        8.4.5 计算排气噪声第152-154页
    8.5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9 某内燃机进气噪声预测及进气系统性能优化第156-178页
    9.1 引言第156页
    9.2 进气噪声的预测第156-163页
        9.2.1 进气噪声的组成第156页
        9.2.2 进气噪声测量实验第156-157页
        9.2.3 负载的声学特性第157-159页
        9.2.4 提取进气噪声源第159-161页
        9.2.5 计算进气噪声第161-163页
    9.3 进气系统的声学优化第163-167页
        9.3.1 优化后进气系统声学特性第163-166页
        9.3.2 预测优化后进气噪声第166-167页
        9.3.3 优化后流场分析第167页
    9.4 整车噪声测量实验第167-175页
        9.4.1 进气噪声测量实验第167-171页
        9.4.2 车内噪声测量实验第171-175页
    9.5 优化后的进气系统性能评估第175页
    9.6 本章小结第175-178页
10 总结和展望第178-182页
    10.1 研究成果第178-180页
    10.2 创新点第180页
    10.3 研究展望第180-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4页
作者简历第19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4页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的科研项目第194-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时序雷达干涉测量的高速铁路区域沉降变形监测研究
下一篇:农村公路养护及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