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武隆》看川江号子的传承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川江号子述略 | 第11-25页 |
2.1 川江号子历史 | 第11-12页 |
2.1.1 历史渊源 | 第11页 |
2.1.2 发展过程 | 第11-12页 |
2.2 川江号子音乐特征 | 第12-22页 |
2.2.1 地域特性 | 第12-13页 |
2.2.2 题材特征 | 第13-19页 |
2.2.3 演唱特征 | 第19-20页 |
2.2.4 曲调特征 | 第20-22页 |
2.3 川江号子的文化阐释 | 第22-25页 |
2.3.1 生命意识 | 第22-23页 |
2.3.2 审美、娱乐意识 | 第23页 |
2.3.3 文化传播与融合意识 | 第23-25页 |
3 《印象·武隆》概述 | 第25-27页 |
3.1 创作过程 | 第25-26页 |
3.2 演出效果 | 第26-27页 |
4 《印象·武隆》中川江号子的传承特点 | 第27-30页 |
4.1 地域性弱化,略显单一 | 第27页 |
4.2 唱词多为劳动题材,衬词占幅较大 | 第27-28页 |
4.3 唱法以传统为主,糅合部分艺术加工 | 第28页 |
4.4 装饰音减少,多种曲调、节奏结合 | 第28-30页 |
5 川江号子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 第30-35页 |
5.1 川江号子的传承现状 | 第30-31页 |
5.2 川江号子的生存危机 | 第31-33页 |
5.2.1 生存基础危机 | 第31-32页 |
5.2.2 受众群体危机 | 第32页 |
5.2.3 保护行动危机 | 第32-33页 |
5.3 川江号子的发展思考 | 第33-35页 |
5.3.1 完善立法保护,加大资金投入 | 第33页 |
5.3.2 科技与旅游为载体,创新传承模式 | 第33-34页 |
5.3.3 民间艺人传唱与课堂教学共同传承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