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1-25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一)导师所提议题和自身兴趣 | 第11页 |
|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近况 | 第11-12页 |
| (三)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定性剖析 | 第14-1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定量剖析 | 第19-23页 |
| (三)简要评价 | 第23-24页 |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 (一)理论创新 | 第24页 |
| (二)方法创新 | 第24页 |
| (三)实践应用创新 | 第24-25页 |
| 第一章 大学课程线性化的阐释 | 第25-33页 |
| 一、课程与大学课程 | 第25-28页 |
| (一)课程 | 第25-26页 |
| (二)大学课程 | 第26-28页 |
| 二、线性与线性化 | 第28页 |
| (一)线性 | 第28页 |
| (二)线性化 | 第28页 |
| 三、大学课程线性化 | 第28-33页 |
| (一)概念阐释 | 第28-29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 第二章 大学课程线性化的测度 | 第33-45页 |
| 一、大学课程线性化量表的编制 | 第33-42页 |
| (一)大学课程线性化量表的研究设计 | 第33-34页 |
| (二)大学课程线性化量表的项目设计及分析 | 第34-38页 |
| (三)大学课程线性化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 (四)大学课程线性化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 (五)大学课程线性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第41-42页 |
| 二、大学课程线性化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2-45页 |
| (一)研究设计 | 第42-43页 |
| (二)研究结果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S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线性化的现状 | 第45-49页 |
| 一、教师固有讲授的教学习性 | 第45页 |
| 二、学生素有接受的学习惯性 | 第45-46页 |
| 三、大学常持知识的非恰切性 | 第46-47页 |
| 四、教学过程常有的先定性 | 第47页 |
| 五、课程评价固用的单一性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的测度 | 第49-60页 |
| 一、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第49-55页 |
| (一)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量表的研究设计 | 第49页 |
| (二)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量表的项目设计及分析 | 第49-52页 |
| (三)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 (四)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 (五)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第55页 |
| 二、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55-57页 |
| (一)研究设计 | 第55-56页 |
| (二)研究结果 | 第56-57页 |
| 三、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 四、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对大学课程线性化的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 五、大学课程线性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S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线性化的影响因素 | 第60-63页 |
| 一、课程管理的疏漏 | 第60-61页 |
| 二、教师的主宰 | 第61页 |
| 三、文化的侵蚀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破解大学课程线性化困境的对策 | 第63-67页 |
| 一、师有专责:传道、授业、解惑 | 第63页 |
| 二、修有专适:课程内容适切性 | 第63-64页 |
| 三、施有专境:课程实施情境化 | 第64页 |
| 四、评有专多:课程评价多元化 | 第64-65页 |
| 五、学有专途:教学思做合一 | 第65-66页 |
| 六、育有专域:从教化走向内化 | 第66-67页 |
| 结语 | 第67-69页 |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7页 |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7-68页 |
| (一)样本容量稀少 | 第68页 |
| (二)普适性过低 | 第68页 |
| (三)解释性研究 | 第68页 |
| (四)教师角度缺乏 | 第68页 |
| 三、无尽的探索 | 第68-69页 |
| (一)拓广研究的范围 | 第68页 |
| (二)挖掘研究的深度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附录1 | 第74-75页 |
| 附录2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