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2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2页 |
1.西方社会新自由主义思潮熏染下的教育困境 | 第8-10页 |
2.困境之外:芬兰追求卓越与均衡的基础教育不断引发人们的思考 | 第10-11页 |
3.芬兰基础教育变革的高效推进有其坚实的民族文化背景 | 第11-12页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1.探讨芬兰基础教育变革之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探析芬兰基础教育变革之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基础教育 | 第14-15页 |
2.SISU精神 | 第15-16页 |
3.“共好” | 第16页 |
4.民族文化 | 第16-17页 |
(四)芬兰基础教育变革之文化背景的相关文献梳理 | 第17-29页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29页 |
(五)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因素分析法 | 第29页 |
2.历史研究法 | 第29页 |
3.文献法 | 第29页 |
一、芬兰基础教育变革的百年历程 | 第29-47页 |
(一)1917—1945:保守落后的农业国家时期的教育 | 第30-31页 |
(二)1945—1970:综合学校改革酝酿时期的教育 | 第31-35页 |
1.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 | 第31-32页 |
2.综合学校教育理念的推进 | 第32-35页 |
(三)1970—2016:“综合学校”改革及后续时期的教育 | 第35-47页 |
1.芬兰教育史上的里程碑——1970年 | 第35-36页 |
2.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1985新教改 | 第36-37页 |
3.重塑教师文化的改革——1994年国家课程改革 | 第37-39页 |
4.重视培养学生跨领域能力的改革:2016国家课程改革 | 第39-47页 |
二、芬兰基础教育变革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其彰显 | 第47-78页 |
(一)芬兰民族文化简况 | 第47-53页 |
1.极寒的地理文化 | 第47-48页 |
2.饱受殖民与欺凌的历史文化 | 第48-49页 |
3.因信称义的路德宗教文化 | 第49-50页 |
4.建设福利国家的政治文化 | 第50-51页 |
5.全民参与的阅读文化 | 第51-53页 |
(二)融入芬兰基础教育变革血脉中的核心民族文化 | 第53-61页 |
1.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孕育的SISU精神 | 第53-55页 |
2.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公平 | 第55-57页 |
3.教育是公共的善——“共好” | 第57-60页 |
4.面向生活与未来——芬兰教育的融合性 | 第60-61页 |
(三)芬兰民族文化特色在教育系统中的彰显 | 第61-78页 |
1.教育活动之自然流溢的SISU文化 | 第61-65页 |
2.教育实践中公平文化的体现 | 第65-69页 |
3.教育生活中“共好”文化的体现 | 第69-73页 |
4.面向生活与未来的融合性教育 | 第73-78页 |
三、基于民族文化背景的芬兰基础教育变革之于我国的启示 | 第78-90页 |
(一)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审视中芬文化差异 | 第78-84页 |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 第80-81页 |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 第81页 |
3.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 | 第81-82页 |
4.对不确定性的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 第82页 |
5.长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第82-83页 |
6.放纵或抑制(Indulgence/Restraint) | 第83-84页 |
(二)芬兰基础教育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84-88页 |
1.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 第84页 |
2.宏观与微观并进的教育公平改革 | 第84-85页 |
3.及时干预,促进全体学生达至“共好” | 第85-86页 |
4.营造“共好”而非“竞争”的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 | 第86-87页 |
5.循序渐进地开设“融合课程” | 第87-88页 |
(三)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扎根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土壤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99页 |
后记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