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论第13-41页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第16-26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26-36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6-39页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第39-41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党治理的论述第41-64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执)政党理论第41-48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主体论第41-45页
        (二)无产阶级立党的理论基础、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第45-48页
    二、列宁、斯大林等对(执)政党治理实践的探索第48-61页
        (一)列宁对(执)政党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第49-59页
        (二)斯大林以降对执政党治理的经验教训与省思第59-61页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价值启示第61-64页
第二章 党的传统治理体系的理论和现实反思第64-79页
    一、党的传统治理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影响第64-73页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党的传统治理体系的思想渊源第64-66页
        (二)毛泽东思想:党的传统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第66-70页
        (三)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模式的形成与影响第70-73页
    二、党的传统治理体系构建模式的形成第73-79页
        (一)建国初期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党的传统治理模式的运行第73-74页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传统治理体系的构建及现实反思第74-79页
第三章 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79-129页
    一、改革开放开启了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过程第79-84页
        (一)邓小平理论:一种开放包容性治理体系的重构第79-81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现代化政党的理论指南第81-83页
        (三)科学发展观:党的现代治理体系的创新与超越第83-84页
    二、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动力第84-92页
        (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推动力第84-86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现代治理体系的契合第86-89页
        (三)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辩证统一第89页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根本指南第89-92页
    三、党的主导性“型塑”: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主导力量第92-101页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党的自身治理提供理论指导第92-93页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为党的自身治理提供价值诉求第93-95页
        (三)建设创新型政党:为党的自身治理提供驱动导向第95-98页
        (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之逻辑核心第98-101页
    四、多元主体构建: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推动力量第101-108页
        (一)治理理念:从传统拒斥向现代包容性的观念嬗变第101-104页
        (二)治理主体:从传统单一性向现代多元性延伸第104-105页
        (三)治理内容:从简单稳定到复杂易变转向第105-107页
        (四)治理法治化:现代政党治理的基本方式第107-108页
    五、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制度理性化趋势第108-119页
        (一)政治制度的“变”与“常”:政治发展的理性化第108-111页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第111-113页
        (三)全面深化改革: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纵深化第113-119页
    六、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理性的实践转向第119-129页
        (一)经济生态观对西方“资本”社会的超越第120-122页
        (二)传统政治价值的嬗变与转型第122-124页
        (三)文化多元性的价值冲突与政治认同第124-127页
        (四)传统效率至上性向现代社会公正性的价值变迁第127-129页
第四章 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第129-142页
    一、挑战之一:政治主体权威合法性的流失第129-131页
        (一)多元化思想文化侵蚀权威合法性的根基第129-130页
        (二)社会转型的基础迁移消解传统权威认同的结构第130页
        (三)传统型权威与现代制度理性权威相抵牾第130页
        (四)治理资源分配非均衡化导致公平正义的价值偏离第130-131页
    二、挑战之二:党际间协作性的不足第131-132页
        (一)党际间协作性理论研究范式的传统困境第131页
        (二)党际间主体性意识定位存在偏差第131-132页
        (三)党际间协同制度的协作性不足第132页
    三、挑战之三:党政关系的乏规范性第132-137页
        (一)党政关系建构与嬗变及其历史动因第133-134页
        (二)党政关系治理的“得”与“失”第134-135页
        (三)党政关系治理的显性/隐性障碍第135-136页
        (四)党政分工规范化:超越二分法的神话?第136-137页
    四、挑战之四:党社间的自洽性问题第137-139页
        (一)关于政治性与社会性/公民性的分野第137-138页
        (二)社会“自治”与政治“他治”的自洽性第138页
        (三)关于社会领域的“共治性”问题第138-139页
    五、挑战之五:党与国外组织的内在张力及互优第139-142页
        (一)关于党的治理的内外部政治张力与挑战第140页
        (二)关于治理中组织的内外互优问题第140-142页
第五章 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与逻辑框架第142-158页
    一、人民性: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之逻辑主线第142-146页
    二、核心主体性: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之核心动力第146-148页
    三、多元主体性: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之历史合力第148-150页
    四、制度理性: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之基本保障第150-154页
    五、价值理性: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之政治理想第154-158页
第六章 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与路径选择第158-185页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基础第158-161页
        (一)辩证认识政党治理体系构建的普遍性第158-159页
        (二)辩证认识政党治理体系构建的特殊性第159-160页
        (三)科学辨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160-161页
    二、促进多元思想文化统一: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思想文化基础第161-163页
        (一)异中求同,确保统一性第162页
        (二)同中求异,促进多样性第162-163页
    三、建构多元主体共治: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社会基础第163-165页
        (一)强化“一元主导”地位,增强党的组织基础第163-164页
        (二)实现“三个转向”,促进社会的现代转型第164-165页
    四、促进制度发展与理性变迁: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制度基础第165-172页
        (一)解除传统制度的“锁定”,促进其向现代制度的变迁第165-166页
        (二)促进现代制度的内化,汲纳优秀文明因子第166-167页
        (三)完善法制体系,彰显法治保障第167-172页
    五、凸显治理的善治多维性: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基础第172-185页
        (一)型塑主体性价值:党的治理的政治价值诉求第172-175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治理的实践价值诉求第175-180页
        (三)呈现善治价值的多维性:政治价值的理想图式第180-185页
结语 党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未来愿景展望第185-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研究--以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921-1941)
下一篇:法国改革的困局--以萨科齐执政时期法国退休制度改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