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10页
        1.1.2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10页
        1.1.3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10-11页
        1.1.4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第11页
        1.1.5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第11页
        1.1.6 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体系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3 研究问题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1 文献法第12-13页
        1.4.2 调查法第13页
        1.4.3 观察法第13页
        1.4.4 数理分析及对照法第13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3-15页
    1.6 研究现状第15-16页
        1.6.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6.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第16-22页
    2.1 “支架”与“支架”式教学第16-17页
    2.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7-18页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18页
        2.2.3 “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理论第18-19页
    2.3 支架式教学的步骤第19页
    2.4 初中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与结构第19-22页
        2.4.1 地理位置第19-20页
        2.4.2 环境特征第20页
        2.4.3 相互影响第20-22页
第三章 初中区域地理中的支架类型与搭建原则第22-26页
    3.1 支架类型第22-23页
        3.1.1 依照作用进行分类第22-23页
        3.1.2 依照形式进行分类第23页
    3.2 支架的搭建原则第23-26页
        3.2.1 以学生中心的原则第23-24页
        3.2.2 以问题为主体的原则第24-25页
        3.2.3 以情境构建教学设计的原则第25-26页
第四章 教学设计第26-46页
    4.1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第26-27页
    4.2 教材分析第27-30页
        4.2.1 划分知识组成第27-28页
        4.2.2 分析内部联系第28-29页
        4.2.3 外部联系第29页
        4.2.4 “过程与方法”分析第29-30页
        4.2.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第30页
    4.3 学情分析和设计思想第30页
        4.3.1 学情分析第30页
        4.3.2 设计思想第30页
    4.4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第30-31页
        4.4.1 教学目标第30-31页
        4.4.2 教学难点第31页
    4.5 教学过程第31-44页
        4.5.1 日本的地理位置第31-33页
        4.5.2 日本的地形第33-34页
        4.5.3 日本的气候第34-37页
        4.5.4 日本的矿产资源与工业第37-40页
        4.5.5 日本的农业第40-41页
        4.5.6 日本的交通第41-42页
        4.5.7 日本的人口文化与城市第42-44页
    4.6 评价及反思第44-46页
第五章 效果评价第46-50页
    5.1 成绩分析第46-47页
    5.2 问卷调查分析第47-50页
        5.2.1 学生的学习动机第47-48页
        5.2.2 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第48页
        5.2.3 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第48页
        5.2.4 学生对支架式教学的评价第48-5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6.1 结论第50-51页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化学虚拟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