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要旨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0-11页 |
3. 先行研究 | 第11-15页 |
1) 国内外关于译本比较文化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外关于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第一章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和芥川龙之介汉译文学 | 第15-21页 |
1.1 关于“功能对等”理论 | 第15-18页 |
1.1.1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 第16-17页 |
1.1.2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 第17-18页 |
1.2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分类与“功能对等”理论的关系 | 第18-20页 |
1.3 芥川龙之介及本文小说的选取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芥川龙之介汉译作品比较 | 第21-47页 |
2.1 词汇角度历时性译本比较——以鲁迅和林少华「羅生門」、「鼻」译本为例 | 第21-31页 |
2.1.1 定语的翻译 | 第21-26页 |
2.1.2 状语的翻译 | 第26-31页 |
2.1.3 小结 | 第31页 |
2.2 语篇角度共时性译本比较——以楼适夷和文洁若「地獄変」、「藪の中」译本为例 | 第31-47页 |
2.2.1 人物描写的翻译 | 第31-38页 |
2.2.2 对话描写的翻译 | 第38-46页 |
2.2.3 小结 | 第46-47页 |
2.3 探究历时性和共时性译本比较的意义 | 第47页 |
第三章 汉译比较文化研究 | 第47-57页 |
3.1 译者翻译时所处文化背景 | 第48-57页 |
3.1.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 | 第48-51页 |
3.1.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启蒙”文化观 | 第51-54页 |
3.1.3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 | 第54-57页 |
3.2 汉译比较中文化因素研究意义 | 第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1. 研究回顾和总结 | 第57-58页 |
2. 本研究不足和努力方向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