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研究--以“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9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 德育理念深化落实的需要 | 第8-9页 |
(二) 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 第9页 |
(三) 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对话思想的发展 | 第10-12页 |
(二) 对话在教育中的应用——对话教学 | 第12-14页 |
(三) 对话教学在德育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第14-15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对话是一种理念 | 第15-16页 |
(二) 对话式德育课堂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精神意涵 | 第19-31页 |
一、德育课堂离不开对话 | 第19-21页 |
(一) 道德的特殊性:生活体验之知 | 第19-20页 |
(二) 儿童道德发展的特殊性:交往生发德性 | 第20页 |
(三) 德育课堂本身的特殊性:形成对话品质 | 第20-21页 |
二、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特征 | 第21-24页 |
(一) 主体间的平等 | 第21-22页 |
(二) 多向沟通与互动 | 第22页 |
(三) 真诚理解与倾听 | 第22-23页 |
(四) 自主生成与发展 | 第23-24页 |
三、课堂对话的类型 | 第24-25页 |
(一) 教师——学生的对话 | 第24页 |
(二) 学生——学生的对话 | 第24页 |
(三) 学生——文本的对话 | 第24-25页 |
(四) 学生的自我对话 | 第25页 |
四、课堂对话的层次 | 第25-27页 |
(一) 简单问答式对话 | 第26页 |
(二) 启发诱导式对话 | 第26页 |
(三) 讨论交流式对话 | 第26-27页 |
(四) 理解生成式对话 | 第27页 |
五、课堂对话的条件 | 第27-31页 |
(一) 对话的空间环境 | 第27-29页 |
(二) 对话的心理氛围 | 第29页 |
(三) 对话的话题选择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实存样态 | 第31-46页 |
一、课堂的空间布局 | 第31-32页 |
(一) 课堂内的桌椅摆放 | 第31-32页 |
(二) 班级规模与小组划分 | 第32页 |
二、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 第32-37页 |
(一) 师—生关系的现状 | 第33-35页 |
(二) 生—生关系的现状 | 第35-37页 |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 | 第37-39页 |
(一) 设置情境,引入话题 | 第37页 |
(二) 以“活动式对话”为主的教学过程 | 第37-38页 |
(三) 总结提升 | 第38-39页 |
四、对话式德育课堂中的问题聚焦 | 第39-46页 |
(一) 对话的形式化现象 | 第39-43页 |
(二) 对话精神的迷失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阻碍对话式德育课堂深化的力量 | 第46-54页 |
一、教、学惯习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二) 教材处理的差异 | 第47-48页 |
(三) 学科间学习方式的不同 | 第48页 |
二、权威控制的存在 | 第48-50页 |
(一) 教师以“权威者”自居,高高在上 | 第48-49页 |
(二) 学生对掌权者“顶礼膜拜”,被迫服从 | 第49页 |
(三) 掌权者单一的评价,激化竞争 | 第49-50页 |
三、对话能力的欠缺 | 第50-52页 |
(一) 教师缺乏对话的理论素养 | 第50-51页 |
(二) 学生缺乏对话的自主理性 | 第51-52页 |
四、学校体制的阻碍 | 第52-54页 |
(一) 品德学科的边缘化 | 第52页 |
(二) 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52-53页 |
(三) 非对话的学校管理体制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深化对话式德育课堂的可能 | 第54-64页 |
一、“对话”惯习的养成 | 第54-57页 |
(一) 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 | 第54页 |
(二) 以孩子真实的生活为对话起点 | 第54-56页 |
(三) 精心设计问题层次体现对话精神 | 第56页 |
(四) 合理组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关系 | 第56-57页 |
二、教师权威的去除 | 第57-59页 |
(一) 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 第57-58页 |
(二) 养成孩子质疑“权威”的习惯 | 第58页 |
(三) 多元评价替代“教师评价” | 第58-59页 |
三、对话素养的提升 | 第59-62页 |
(一) 准确理解与把握对话的精神 | 第59-60页 |
(二) 引导孩子学会倾听 | 第60页 |
(三) 培养孩子的反思总结能力 | 第60-62页 |
四、学校体制的支持 | 第62-64页 |
(一) 关注品德学科的发展 | 第62页 |
(二) 理性评价对话式德育课堂 | 第62-63页 |
(三) 营造对话的校园文化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节选)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