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反问式应答语的考察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4-20页 |
1.2.1 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1.2.2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1.3 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21页 |
1.4.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 第21页 |
1.4.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概述 | 第23-35页 |
2.1 反问句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1.1 修辞角度 | 第23-24页 |
2.1.2 语法语义角度 | 第24-25页 |
2.1.3 语用角度 | 第25-26页 |
2.2 应答语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2.2.1 对“应答语”的研究 | 第26-28页 |
2.2.2 对“引发语”的研究 | 第28-29页 |
2.3 反问式应答语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2.4.1 会话结构理论 | 第30页 |
2.4.2 利奇的“礼貌原则” | 第30-33页 |
2.4.3 关联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反问式应答语的考察与研究 | 第35-57页 |
3.1 反问式应答语的分类 | 第35-40页 |
3.2 反问式应答语的句法结构特点 | 第40页 |
3.3 反问式应答语的语义分析 | 第40-42页 |
3.4 反问式应答语的语用分析 | 第42-53页 |
3.4.1 单纯语用功能的反问式应答语 | 第43-47页 |
3.4.2 多种语用功能的反问式应答语 | 第47-53页 |
3.5 影响反问式应答语的引发语考察 | 第53-56页 |
3.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留学生使用反问式应答语的调查与分析 | 第57-63页 |
4.1. 问卷设计情况 | 第57-58页 |
4.1.1 问卷内容的选取 | 第57页 |
4.1.2 问卷题目及类型 | 第57-58页 |
4.1.3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58页 |
4.2 问卷反馈分析 | 第58-62页 |
4.2.1 语义方面的分析 | 第58-60页 |
4.2.2 语用、句法方面的分析 | 第60-62页 |
4.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对教材编写及教学的建议 | 第63-67页 |
5.1 对教材的思考 | 第63-64页 |
5.2 对教学的思考 | 第64-6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