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桥梁震害 | 第12-15页 |
1.2.1 落梁破坏 | 第12页 |
1.2.2 墩台破坏 | 第12-13页 |
1.2.3 基础破坏 | 第13页 |
1.2.4 支座的滑动和破坏 | 第13-14页 |
1.2.5 梁体间碰撞引发的破坏 | 第14页 |
1.2.6 挡块破坏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对于限位装置防碰撞落梁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桥梁抗震理论及碰撞模型 | 第19-28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桥梁结构地震分析理论 | 第19-22页 |
2.2.1 静力法 | 第19-20页 |
2.2.2 反应谱法 | 第20-21页 |
2.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 桥梁碰撞理论 | 第22-26页 |
2.3.1 恢复系数法 | 第22-23页 |
2.3.2 接触单元法 | 第23-26页 |
2.4 限位索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碰撞效应 | 第28-49页 |
3.1 前言 | 第28页 |
3.2 简支梁桥有限元模型 | 第28-31页 |
3.2.1 工程背景 | 第28-29页 |
3.2.2 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3 地震波 | 第31-32页 |
3.4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15g的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32-36页 |
3.4.1 墩底弯矩 | 第32-33页 |
3.4.2 墩顶位移 | 第33-34页 |
3.4.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34页 |
3.4.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34-35页 |
3.4.5 梁体位移 | 第35-36页 |
3.5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30g的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36-42页 |
3.5.1 墩底弯矩 | 第36-37页 |
3.5.2 墩顶位移 | 第37页 |
3.5.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37-38页 |
3.5.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38-39页 |
3.5.5 梁体及梁台间碰撞力 | 第39-40页 |
3.5.6 梁体位移 | 第40-42页 |
3.6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60g的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42-47页 |
3.6.1 墩底弯矩 | 第42页 |
3.6.2 墩顶位移 | 第42-43页 |
3.6.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43页 |
3.6.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43-45页 |
3.6.5 梁体及梁台间碰撞力 | 第45-46页 |
3.6.6 梁体位移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简支梁桥碰撞效应的参数分析 | 第49-66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不同墩高比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49-54页 |
4.2.1 墩底弯矩 | 第49页 |
4.2.2 墩顶位移 | 第49-50页 |
4.2.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50-51页 |
4.2.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51-52页 |
4.2.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52-53页 |
4.2.6 梁体位移 | 第53-54页 |
4.3 改变梁端间距 | 第54-60页 |
4.3.1 墩底弯矩 | 第54-55页 |
4.3.2 墩顶位移 | 第55页 |
4.3.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55-56页 |
4.3.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56-57页 |
4.3.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57-58页 |
4.3.6 梁体位移 | 第58-60页 |
4.4 碰撞单元阻尼改变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60-65页 |
4.4.1 墩底弯矩 | 第60页 |
4.4.2 墩顶位移 | 第60-61页 |
4.4.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61-62页 |
4.4.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62-63页 |
4.4.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63页 |
4.4.6 梁体位移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基于限位索的简支梁桥碰撞效应研究 | 第66-97页 |
5.1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15g的Taft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66-71页 |
5.1.1 墩底弯矩 | 第66页 |
5.1.2 墩顶位移 | 第66-67页 |
5.1.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67-68页 |
5.1.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68-69页 |
5.1.5 梁体位移 | 第69-70页 |
5.1.6 梁体及梁台间拉索拉力 | 第70-71页 |
5.2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30g的EL-Centro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71-77页 |
5.2.1 墩底弯矩 | 第71-72页 |
5.2.2 墩顶位移 | 第72页 |
5.2.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72-73页 |
5.2.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73-74页 |
5.2.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74-75页 |
5.2.6 梁体位移 | 第75-76页 |
5.2.7 梁体及梁台间拉索拉力 | 第76-77页 |
5.3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30g的Taft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77-83页 |
5.3.1 墩底弯矩 | 第77-78页 |
5.3.2 墩顶位移 | 第78页 |
5.3.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78-79页 |
5.3.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79-80页 |
5.3.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80-81页 |
5.3.6 梁体位移 | 第81-82页 |
5.3.7 梁体及梁台间拉索拉力 | 第82-83页 |
5.4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30g的Takochi-oki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83-89页 |
5.4.1 墩底弯矩 | 第83-84页 |
5.4.2 墩顶位移 | 第84页 |
5.4.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84-85页 |
5.4.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85-86页 |
5.4.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86-87页 |
5.4.6 梁体位移 | 第87-88页 |
5.4.7 梁体及梁台间拉索拉力 | 第88-89页 |
5.5 调幅加速度峰值为0.30g的天津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 第89-95页 |
5.5.1 墩底弯矩 | 第89-90页 |
5.5.2 墩顶位移 | 第90页 |
5.5.3 固定支座剪力 | 第90-91页 |
5.5.4 梁体及梁台间相近位移 | 第91-92页 |
5.5.5 梁台间及梁体间碰撞力 | 第92-93页 |
5.5.6 梁体位移 | 第93-94页 |
5.5.7 梁体及梁台间拉索拉力 | 第94-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